<
>

在华为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18-07-04 12:58: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还差3天在华为工作就满19年了。

  进华为之前,已经工作过6年。前五年在一个军工研究所做民用产品,那个时候美国还没轰炸我们的大使馆,军工研究所都是半死不活,基本处于“他们假装发工资,我们假装干活”的状态。实在忍不下去,就跳槽到了一个小民企,凭借在研究所自学的FPGA技术混得还是不错的,一个月能有五六千收入。小公司基本上靠一款产品打天下,进公司一两个月就搞定了产品开发,后面基本过着早上9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的生活。如此一年,觉得这样下去实在浪费青春,就有了再次跳槽的心思。

  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一天上班,看到路边有一个华为招聘的牌子,你没看错,就是在路边。我按照牌子的指示到里面一看,人家告诉我已经转到另一家五星饭店了。面试我的是一位校友,简单问了几个FPGA相关的问题,我就算加入华为了。

在华为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被华为录用之后,家人和朋友都很高兴,那个时候华为的高薪已经很有名了。1999年4月20日,我正式到华为报到,当时办公室在证券大厦,当时看还是非常高大上的地方。报到后人力资源的MM给我的礼品是一张到深圳的飞机票,于是第二天我就飞到深圳培训。那时的培训地点不像现在的华为培训中心,很破落,名字好像叫做石岩湖xx培训中心。

  培训内容现在一点也记不得了,唯一有点印象的是一次培训中讲师对比了华为和IBM的收入:80亿人民币vs 800亿美金。19年后IBM还是800亿美金,华为却变成了925亿美金,完成了乌鸡变凤凰的巨变。19年前能够加入IBM几乎是所有工程师的梦想,不知今天的工程师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梦想?

在华为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培训回来后加入了一个叫3021的无线研究项目,导师给了一本讲PCB走线信号质量英文书,其他同事也分到了不同的书,记得有个同事悲催地分到了mpc860的手册,厚厚两大本。

  在这里吐槽一下大学教育,虽然毕业于国内排名前五的大学,不过教我的有用东西实在太少,从招聘的经验看,这二十几年来没有多少变化。看了一个月的英文书,算是搞清楚了什么叫做高速信号。

  到了发薪的日子,悲催地发现工资只有4500块,还不如我来华为之前呢,说好的高薪呢。去找人力资源的MM,人家从屏幕背后抬起头,轻飘飘地抛过来一句“你入职时怎么谈的?” 一下晕倒,原来工资还要谈啊。无脸把这样的消息告诉家人,只好拿着以前的私房钱补贴着过日子。要不是过了几个月涨成6000,真是装不下去了。

  新员工的日子是很简单的,早上8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当时没有觉得苦。一是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二是主管、同事都这样的。整天就是读手册、调板子、写代码、帮着画PCB,日子过得很充实。第二年的时候第一次发奖金和股票。作为新员工第一次就分到了7万股票和4万奖金,没拿到现钱,奖金正好用来买股票,不够的公司贷款。这是我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笔钱。到今年这笔钱的收益是32倍,同期我买的房子是18倍不到。

  现在公司可以查过去的考评了,我那时的考评可真不赖,基本上都是A。但是当时我是不知道自己是啥考评的,也没人和我沟通,自己也没想着要和什么人沟通,整天就在学习干活。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硬件的基础知识以及射频的部分基础知识都是那时学的,一年涨的知识顶上我在国企好几年了。

  记得那时我和家人说过,国企一年的活,用华为的进度,一个月就可以做完。大概是工作一年后,我回两个老东家串门,发现两件事,一是我的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前的同事,二是国家加大了投入,前同事们的收入和我一样,跑到外面两年经济上没有啥差别。

  3021项目没有善终,项目方向是对的,多年之后的SingleRAN证明了这一点,可惜太先进了,最终成了烈士。“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一步是先烈”这样的理念在当时很流行的。没钱研发的时候,只能采取这种“领先半步”的跟随加改良策略。要是放在现在,肯定会加大力度投入,无线的格局说不定会更早改变。

  项目结束,所有人都被并入FAMS项目,也就是3G。由于部门调整,估计是为了留住骨干员工,又加薪3000,终于有了一份可以和以前朋友吹嘘的工资。2001年能拿到9000块的工资还是很牛的,因为一般的房子一平米才三四千。

  到FAMS后,被分在传输组。说是传输组,感觉没啥人懂传输,每个芯片的配置都是一帮人围在一起,一个人看手册,一个人改寄存器,还有一个人看示波器调出来的,有时候一周都没有啥进展。最开心的是偶尔瞎猫碰死耗子调通一个芯片的时候。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