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华为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18-07-04 12:58: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2003年3G设备终于墙内开花墙外香拿下了历史上第一单,据说和Etisalat签的合同非常屈辱。合同交付后,硬件的大麻烦就来了,三天两头有设备坏掉。能把东西设计出来是一回事,能大批量使用没有问题又是另一回事,这中间的差距有十万八千里。不知现在大学教育里面有没有这样的课程,反正我工作了很多年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从此以后的好几年,印象中我的主要工作都是和失效分析打交道,每分析一块失效的电路板,不但要找到根本原因,还要找到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预防的办法。准确的说华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支撑这么复杂设备的质量控制系统。一群人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瞎撞,居然搞出了一套成体系的质量控制办法。

  那个时候脑子里面整天就是这些东西,对每块坏掉的电路板都如数家珍,每个领导问到都能脱口而出,不需要查任何记录,我猜是这份专注给哪位领导留下了好印象,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因为没有求证过,所以只能是猜。

  这中间见过卢赣平一次,他那时好像是无线研发的总裁,这是真正的牛人。他关于当前收入和今后发展关系的论述至今记忆犹新。“对于年轻人来说,初始的收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能力能不能每年都有大幅提高,你选择的平台能不能支撑这一点。每个月差5000块看起来很多,但是10年下来总共才60万的差距。如果能力提升得快,也许十年后你一年的薪酬就足以覆盖这个差距。”虽然打了引号,但这肯定不是原话了。这么多年下来,自己的经历完美证明了这个论述。所以一个人的发展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你依靠的那个平台更重要。

  2004年中秋放假,我下班的路上接到老大的电话,涨了1000块工资,收入终于突破了五位数。这是我能清楚记得的最后一次加薪了,虽然后来的十几年中,还有很多次加薪,但我能清楚记得就是这个了,包括最近的一次我也记不得什么时候加的了(是不是我好久没加薪了?)。收入到了一定的水平,可能钱就没那么重要了。

  在PL阶段还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不知从什么渠道弄来的,有一次看到友商的一块电路板的照片,整个团队很受打击。倒不是功能怎么样,主要是人家的电路板看起来非常简洁美观。自从看到那个电路板后,整个组鼓捣了很长时间的电路和PCB简洁化,在这个过程中,对电路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让电路板看起来比友商更简洁,还设法验证了HDI布线的长期可靠性,那个时候的说法是这是一种低可靠性技术,不能用在电信设备上。这个验证是后来分布式基站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现在想来还挺自豪。因为参与分布式基站的前期研究,还得过一次金牌团队奖。这么多年总共只得过三次金牌团队奖,挺不容易的。这是在华为工作最大的福利了,每一层都能有点私房钱干点自己想干的事,能在华为干这么多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华为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这PL当的时间也够长的,从2001年一直当到2005年底,到最后一年多的时候有点烦了,什么工作做长了估计都烦。尝试过调到别的部门,也有人诱惑出去创业,最后都没有成功。调别的部门是领导劝阻的,创业什么的觉得不靠谱,归根结底还是害怕未知吧。

  心里长了草,干活就不那么卖力,不过想着总得干点啥有意义的事。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中移动对各供应商设备质量的排名,我们的设备质量比爱立信还好,想着能不能把质量控制这一套写本书,算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写书总得有点理论基础,否则土了吧唧的也没人看,为此有半年时间我大部分精力在读各种相关的论文,估计读了有一两百篇。

  现在遇到老外还能勉强对付两句,估计和这段经历有关系。到2005年底的时候,书已经有点眉目了,准备了不少素材,甚至连“瓷片电容的5种死法”(仿照孔乙己的)这种小节题目都想了一些。说到电容的死法,再次抱怨一下大学教育,纯理论教学,教出来的学生到哪儿都是埋炸弹的。因为铝电容使用不当造成的事故我遇到过两起,原因都是没有考虑铝电容的等效内阻ESR,最终的损失都是数以亿计。我们产品因为在调试时我在实验室摸了一下电容发现它发烫得以幸免。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