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苹果消费端替代性的深度分析

2018-06-24 02:21: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我国苹果消费中,87%是鲜食消费,出口占据3%,深加工占10%。出口方面,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为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国家,出口占总体产出的比重较小。深加工方面,我国主要的深加工厂商集中于果汁、果酒、果干等产品的制造。出口和深加工所采用的苹果与期货市场的交割品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优质红富士来说,价格的变化是由最重要也是其唯一的市场——国内鲜食消费市场来决定的。根据中国营养协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我国居民日常消费水果每天应在200~350克,每年在73~128千克。在2016年,在苹果消费上我国人均表观消费量就已经达到了27.62千克,占到膳食指南整体水果消费量的21.58%~37.8%,是欧盟人均消费量的1.83倍,美国的3.26倍。

对苹果消费端替代性的深度分析

 
  一方面在苹果预期减产的背景下,我国人均苹果消费也将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在物流进步、技术提升的过程当中,多样化的水果供应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在此情况之下,市场对于苹果与其他水果之间的相互替代作用产生了兴趣。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转型,我国水果产业逐渐壮大,在瓜类、苹果、梨、葡萄等主要水果产量上均位居世界前茅。作为横跨温带、亚热带、热带的国家,我国在水果生产上具有独到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水果种类繁多,凭借生产上的独到优势,种植者们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了海量的水果供应,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推广,水果的供应也日益丰富。

  产量大、种类多是我国水果产业生产上的主要特点,而苹果作为我国产量第二大的水果,面临的竞争也就更大。我们首先对各类水果进行分类,从而判断出各类水果在性质上与苹果的相近程度,于此同时我们将考虑价格上与销售模式上的接近也将对水果的替代性产生的影响。苹果作为一种正常商品[1]在价格上涨时,其导致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将使得消费者的消费量下降,要实现替代性,两种竞品必然有性质与品质上的相似性,水果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消费偏好占据消费决策的重要一环,在进行数量分析之前我们必须把握各种水果的基本性质。

  水果类别与替代性

按照水果的具体形态和性质,我们将水果分为瓜类、浆果类、柑橘类、核果类和仁果类,在各个分类内部具有相同属性的水果相互替代性较高,诸如香瓜与蜜瓜之间、柑与橘、红提与葡萄之间,主要是由于其拥有类似的口感、功用,而不同类别的水果在性质上和作用上可以有相近的表现。

 
  按照水果的具体形态和性质,我们将水果分为瓜类、浆果类、柑橘类、核果类和仁果类,在各个分类内部具有相同属性的水果相互替代性较高,诸如香瓜与蜜瓜之间、柑与橘、红提与葡萄之间,主要是由于其拥有类似的口感、功用,而不同类别的水果在性质上和作用上可以有相近的表现。

而在消费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时令水果、热带水果与耐储水果在销售渠道、销售方式上呈现一定差别,各类别内部的替代性要强于外部,同一时期上市的水果之间相互的替代作用也较高。

 
  而在消费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时令水果、热带水果与耐储水果在销售渠道、销售方式上呈现一定差别,各类别内部的替代性要强于外部,同一时期上市的水果之间相互的替代作用也较高。

  水果价格波动与相关性

  价格波动的匹配度与不同种类水果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也可以侧面反映不同水果之间的替代性。

我们分析了苹果、香蕉、柑橘、梨和西瓜五种水果,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西瓜、葡萄作为时令水果,在价格上呈现较大的波动,其反季节品种溢价较高而丰收季节价格较低,相对于时令水果来说,热带水果,如香蕉价格波动水平较低,而价格波动水平最低的则是耐储水果:苹果和梨。

 
  我们分析了苹果、香蕉、柑橘、梨和西瓜五种水果,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西瓜、葡萄作为时令水果,在价格上呈现较大的波动,其反季节品种溢价较高而丰收季节价格较低,相对于时令水果来说,热带水果,如香蕉价格波动水平较低,而价格波动水平最低的则是耐储水果:苹果和梨。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