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苹果产业正在加速调整

2018-06-09 03:50:4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丽

   (2)桃树发展必须“好吃”。桃品种结构也亟待调整。当前生产上有800多个桃品种,但95%为鲜食,5%为加工品种。在鲜食品种中,8月以前成熟的早、中熟品种约占70%,晚熟、极晚熟品种仅占30%,其中油桃较少,耐贮运的特早熟油桃更少。近年来,各地开始重视新优高糖“好吃”的桃品种栽植推广,以及加工用黄桃和极晚熟油桃的生产。中农乐桃花源基地几十个新优品种,电商桃基地“好吃”“耐运”的新优品种,“桃产业联盟”新优品种联合生产、销售,可以说已拉开了果品产业大调整的序幕。

    “要明白时间就是金钱”——栽培周期也要调整


   过去几十年,果树均采用长周期栽培,把树苗种下去一直坚持几十年,即使到了枝干残缺不全、产量骤降、品质变劣也舍不得刨掉。如今果树已进入矮密时代,行株距变小,栽后当年,至少第2、3年就结果,第3、4年丰产。中农乐桃树研究所一些桃品种栽后第2年亩产量几千斤,第三四年667平方米产量5000~6500kg。这样连续高产7~8年,效益非常可观,到12~15年,树冠郁闭、结果少、质量差、经济效益低时,就可另辟新园,这是以后果园合理栽培的方向。短周期栽培的优点是建园、管理精细,早实丰产,收回投资早、经济效益高、品种更新快、管理省工、便于推广。

   “人工成本已成最大负担”——技术必经由繁到简


   据调查,全国苹果园人工成本平均每667平方米约为2387元,占总成本的42.2%~50.4%。农忙时节,园主很难找到打工者,有的园主还需用车到外地雇人,早接晚送,投资很大,十分苦恼。我国1个劳力平均可管理0.33平方百米苹果园,而国外果树生产先进国家1个劳力可管理3.3平方百米苹果园,效率相差10倍。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我国果农打药多是手持喷雾器或喷枪围着1株树转圈打,而一些先进果园,则是开着高速弥雾机打药,人离喷药机气流较远,没有污染问题,而且打药速度快,每人每天可完成33.3平方百米果园的喷药工作。最近,我国也开始在标准化果园用无人机打药,更省工、效果更好。我国人工修剪苹果树,快手每天能剪40~50株树,可是先进果园使用圆盘式修剪机剪树,每人每天可剪2.7~3.3平方百米果园,尽管修剪机是将整个树行剪成一定的几何图形,还要人工辅助调整,但也比较省工。再如,果园安装滴灌管、微喷设施,省工、省水,个别果园搞水肥一体化,既省肥,又省水,还省工,一举多得,是果园现代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苹果套袋迟早要去掉”——无袋栽培是方向


   果实套袋已成为果园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不可否认,套袋有诸多优点,但太费工,苹果园因套袋每667平方百米要花费纸袋费500~800元,人工套袋、摘袋需8~12个工,算起来每667平方米成本约为2000元,果农不堪重负。据了解,在韩国,苹果已不采用套袋技术;在日本,已有60%的果园采用无袋栽培。在我国,早已有不套袋的经验,在甘肃省天水、秦安、甘谷、礼县等地,10余万平方百米花牛苹果全部实行无袋栽培,果品质量较好,售价较高。在新疆阿克苏果区,“红富士”苹果上半部采用套袋,下半部不套袋,苹果质量不错。在宁夏青铜峡市,气候干燥,平均年降水量200mm,病虫害轻,打药少,红富士苹果完全采用无袋栽培技术,果品质量也不错。但研究不套袋品种,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

   “适度规模连片经营尝试”——由分散到集中是大势所趋


   单家独户经营的小面积果园,因经济实力、劳力、技术的限制,很难生产出大批量优质均一、符合市场要求的果品,必须将他们组织起来,转变成为家庭大户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国家十分重视乡村经济发展,并有相关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已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188.8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8.6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5万个,如山西省运城市中农乐果业联合社就是其中最出色的的一个。国家鼓励建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并引导新型农业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分散的果农逐步进入各类实体组织,将是引导中国果业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