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苹果产业正在加速调整
2018-06-09 03:50:4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丽
这是中农乐果业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汪景彦教授关于果业产业调整的一篇调研报告。是汪老关注宏观产业所提出的建议和方向,他认为:近10年来,我国果业稳步发展,苹果、梨、桃、柑橘、猕猴桃、枣、西甜瓜、草莓、葡萄、石榴、樱桃等10余种果树产量已雄踞世界首位,多种果品产量超过世界的50%,我国目前已成为果树产业第一大国,果品贸易在世界果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水果总产量年净增100万吨左右,2016年产量达2.8亿吨,全国人均果品占有量约200千克,早已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供过于求十分严重,从中也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如分散小户经营与大市场不相适应、劳力难求、工资提高、老龄化加剧、区域化不够合理、品种结构急需调整、劳动效率低下、机械化和自动化不高等,都值得重视和加速调整,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中国苹果产业都在加速调整。只有顺应产业发展,才有可能迎来再次辉煌。如何走?针对产业的调整路径,汪老师也给出了“方子”。
“你那最适合种啥要清楚”——树种调整是前提
发展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适地适栽。回顾果树发展的历史,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一定的教训和盲目性。20世纪60~80年代,陕西省周至县和眉县曾被定为苹果基地县,不久发现苹果树结果晚、品质不佳,后来改为发展猕猴桃产业,产量、品质表现均佳,现已成为著名的猕猴桃产区。葡萄过去主要在黄河以北地区栽培,南方地区多雨的气候条件对葡萄生产十分不利,采用避雨栽培后,南方地区栽培葡萄也取得了成功。河北省遵化市一带原为京东板栗产区,667平方米产量为300~400kg,产值2000~3000元,近几年引进“燕特红”桃栽培,栽后第2年即可丰产,第3~5年667平方米纯收益2万~3万元,现已发展到667平方百米,形成了新兴桃区。枣多分布在北方地区,在秋雨连绵的年份,快要成熟的枣果容易裂果,不久就会霉烂,失去实用价值,损失很大。后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发展枣产业,成熟季节很少降雨,就是降雨,雨量也不大,很快晴天,将要成熟的枣果有少量开裂,但因天气干燥,也不会烂果,所以收成稳定,目前新疆已建成我国最大的枣产区,占全国枣产量的26.5%。所以,一个地区发展一个新树种(品种)一定要慎重,必须要全面考察这个地区的生态条件与树种(品种)的适应性,先搞明白“你那最适合种啥”,经专家论证和试栽后,才能下决心发展。
“产不出好苹果就别栽”——产区调整要清醒
发展现代果树都要求按区划分栽培,“新红星”“红富士”苹果均有区划意见,即最适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提倡在最适宜区优先发展,在适宜区控制发展,在次适宜区选择发展,在不适宜区杜绝发展。在果树发展大潮奔来时,有人不管区划意见,盲目发展,只图有个发展大目标,不计后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在1996年前后,我国苹果(主要是红富士)栽培面积曾达到290万平方百米,苹果供过于求;至2000年,全国刨树100万平方百米左右,损失达700亿元,令人触目惊心!20年后的今天,苹果悲剧还要重演。从一些果区调查看到,在各大果区均有大批刨树现象发生。据统计,2016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232.3万平方百米。笔者认为,我国苹果园有200万平方百米的已足够满足市场需求,多余的要调整掉。刨树的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一是苹果栽培次适宜区,如冻害严重、抽条死树严重的地区;二是苹果轮纹病发生特重的地区,如山东省莒县红富士果园已从3万平方百米剩下不到0.67万平方百米了;三是树龄30年以上的老衰树;四是枝干病害严重,树体残缺不全,产量、质量低下的苹果树;五是苹果品种不符合市场需要,售价低、连年亏本的苹果园;六是无力经营(资金、劳力、技术缺乏)的苹果园,应及时淘汰或转包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其它树种,如梨、桃、葡萄等也应适当调整产区,缩小栽培面积。今后的任务是提高单产,增进品质,提高土地利用率,不走广种薄收之路。
“要栽就栽最好的品种”——品种调整是核心
据调查,我国许多果树树种的品种结构都存在失调的问题,建议适当调整。
(1)苹果要拿红富士开刀。红富士苹果占70%以上,个别果区所占比率更大,如甘肃省静宁县个别果园只栽红富士,连授粉树都不栽,需要人工授粉,点多少花朵就坐多少个果,这样的品种结构无疑会造成采收集中、贮运紧张、销售困难、客商压价等情况发生。近几年,苹果价格连续下跌,2017年很多果区红富士价格每千克2元左右,果农几乎赔钱销售。因此,要压缩红富士苹果栽植比率至50%左右;增加中晚熟(国庆节、中秋节成熟)苹果品种的比率。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