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苹果在中国的致命弱点
2018-05-21 02:04:57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振洲
所以,我对苹果持乐观态度,他们很可能仍将处于技术尖端。并且我认为,在中国,如沃伦·巴菲特所说,他们确实拥有某种程度的“消费者心理份额”。iPhone是在现今的中国能拥有的高质量手机。并且苹果能通过其大规模的营销支出和与众不同的中国门店不断强化这一点。我预测,iPhone 7仍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但我的主要观点是,在中国销售智能手机却不提供服务的生意很不好做。并且这一市场以及苹果的地位在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在西方享有的保护。
第3点:苹果在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它严重缺乏服务、网络和市场,而这些正是它在西方取得竞争性保护和客户维系的关键。
在中国,苹果基本上只销售硬件:大量的iPhone和一部分iPad。而其它公司——大部分都是中国公司——则通过服务和软件扩大影响力。苹果在中国严重缺乏服务、网络和市场,而这些正是使它在西方拥有竞争性保护和“客户粘度”的关键。
中国的iPhone用户并不担心他们更换手机品牌后会丢失从苹果购买的电影和音乐。他们也不在意丢失iMessenger中的朋友和iCloud中存储的文件。他们大部分人并不使用这些苹果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创造网络效应和其它转换成本,使苹果在每1至2年成功研发并销售一款出色的新型手机的过程中免受不可预测性的影响。这些服务可以更紧密地联系消费者,而且可以与消费者创建以天数或星期数为基础的买卖关系。
如果在中国缺乏服务,苹果就无法获得留住其已经成功俘获的极具价值的中国消费者的真正保障。想想在过去几年间发生的市场地位的混乱转变,想想诺基亚、三星电子和小米都曾盛极而衰的境遇。
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讲,苹果在中国并不具有能够逐年留住其客户的高转换成本和网络效应(二者都具有两面性,能够互补)。尽管苹果在全球销售iPhone能够盈利2400亿美元,但他们从服务中获得的2千万美元才是锁定其客户的关键。
第4点:苹果还面临着中国市场独有的威胁。
手机主要界面从触摸到声音的转变在中国发展得似乎比在西方迅速。这也许是因为中文打字更麻烦。尽管苹果的Siri私人助理功能在英语环境中做得非常好,但它在普通话声音输入方面则落于人后了。
这里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司是百度。百度行动迅速,专注于开发高质量的普通话识别技术。如果iPhone在中国的主要界面使用了另一家公司的普通话识别应用技术,这对苹果而言将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另外,中国已经成为移动支付的世界中心,而腾讯微信在这一领域的参与度尤其高,使苹果望而生畏。支付的政治因素也很重要,并且对苹果不利。这些都将使后来者Apple Pay进入中国面临重重挑战。
第5点:微信和其它竞争门户是极大的威胁。
除了支付以外,微信作为一项应用,包含并控制着智能手机用户可能需要的其它应用,正有效替代主屏幕。这对于苹果控制iPhone中国用户的体验构成了直接威胁。
此外,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叫车业务(例如滴滴出行)的主要市场。而这一服务将地图、支付系统和其它普遍使用的服务进行了整合。苹果近期对滴滴的投资令人关注,能够帮助它涉足这一领域。但这一交易还没有显现出任何运营方面的关联行动。
因此,在不断的服务更迭中,苹果在中国的移动创新领域正被其它公司赶超,投资和支出亦不及竞争对手。这使苹果逐渐沦为纯粹的硬件公司,而这正是它在留住现有客户方面最不愿意踏上的路。
苹果如何在中国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苹果似乎正在寻找涉足中国服务领域的切入点。它在5月份对滴滴出行作出的10亿美元的投资可以说是这一行动的一部分。苹果还一直试图在中国拓展Apple Pay、iCloud、iTunes Movies和iBooks,但都没获得显著起色。在中国,每个人都使用百度的地图服务,使用微信发送即时消息,并且都在用与微信相关的财付通服务或阿里巴巴集团的支付宝进行移动支付,等等。
这其中不言而喻的一点是,政府在这些市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类服务中,许多都极具政治性,政府很在意谁能获胜。当激烈的当地竞争和积极的国家干预相结合,对于进驻中国的外国互联网公司形成的打击通常是致命的。
除此之外,苹果在中国的壮大本身就会引起政府的顾虑。官方不会允许苹果对约2亿中国人的手机进行直接的、无争议的控制。
然而,苹果仍然有打入中国服务领域的机会。苹果可以运用他们最大的优势:令人羡慕的名气、广泛的客户群,以及最关键的,巨量的现金。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