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为小米OV手机AI大战,这些AI技术公司才是幕后帮凶!

2018-05-11 21:04:04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在融资方带来业务增长方面,旷视最为受益的其实不是手机,而是安防。由于旷视的AI+安防领域的主要付费客户是政府,因此,C轮融资中的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的政府背景也对旷视的AI+安防领域的应用起到关键作用。



“刷脸”技术的下一个攻克难关:3D结构光

上文提到了云从科技——另一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商,去年年底宣布完成5亿人民币融资。云从科技的主要战场之一也是金融,不过和商汤、旷视相比,主要集中在银行方面。据称云从科技已经做到银行业人脸识别技术第一大供应商之一,其技术被农行、中行、建行等80多家银行使用。

在今年2月时,乘着iPhoneX的前置3D结构光技术热潮,云从科技也推出“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与上游厂商一起研发适配于智能手机的小型化3D结构光软硬件,用于人脸识别与解锁。

null


根据原理和硬件实现方式的不同,行业内所采用的3D机器视觉主要有三种:结构光、TOF 时间光、双目立体成像。综合来看,3D结构光方案更加适合消费电子产品前置近距离摄像,可应用于人脸识别 、手势识别等方面,比2D图像做人脸识别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null


iPhone X的Face ID中就采用了人工智能加持的3D结构光方案:数据采集由该机正面上方的景深感知摄像机(即“刘海儿”,TrueDepth Camera System)完成,其红外线发射器可以发射3万个侦测点,利用神经引擎(Neural Engine)将反射回来的数据与储存在A11芯片隔区内的数据进行对比,实现用户面部的3D读取与处理。通过神经网络训练的加持,Face ID失误率仅为百万分之一,远小于Touch ID的五万分之一。

寒武纪架构研发总监刘少礼博士曾经告诉智东西,“通过结构光发射器和红外摄像头配合,可以捕捉人脸的深度信息,比之前用2D图像做人脸识别进步了很多。”

目前国产手机中主要还是基于可见光、红外光感知2D人脸面部特征检测技术。这一技术通常是基于少量的样本去预测、假设,并通过编写的程序来判断人脸的纹理信息,嘴巴大小,两眼间距离等,得到的始终是二维的信息,无法得到眼睛凹陷程度、鼻子高度等3D信息,存在被攻击的漏洞。

商汤和旷视此刻都在加大力度投入研发此项技术,但此项技术需要配合景深摄像头等硬件技术发展,如今尚未有搭载国产3D结构光人脸解锁方案的手机面市。



结语:AI技术大火烧过后,落地行业才是正道

人工智能从来都只是一项技术,只有“+”到某个行业中、为这个行业里的客户带来真实的、可以看得见的优势或业务增长时,人工智能的价值才能凸显开来。目前AI能够落地的领域有很多,从语音到自动驾驶、从医疗到教育不一而足;智能手机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但却凭借着巨大的单一出货量成为人工智能落地变现的一个重要场景。

在商汤、旷视的近身肉搏中,我们看到了手机领域的AI视觉圈地战已经日益激烈,从最早的“刷脸解锁”一路蔓延到拍照优化、人脸识别、相册聚类、增强现实等等广泛战场中,还有不少玩家类似云从科技的站在圈外跃跃欲试,正欲下海。

另一方面,手机品牌商与APP应用方也逐渐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开始有意减少对外部AI技术方的依赖,甚至像蚂蚁佐罗这样成立独立公司,从原先的客户摇身一变,成为竞争对手。

从2017年下半年以来,行业的关注重点已经从AI技术逐渐转移到行业落地。商汤与旷视——两位“老冤家”——在融资与产品化路径上的你追我赶,彼此都已经开始逐渐朝着AI平台的方面进发,争相要做AI时代的“水和电”。

通过一窥两大独角兽AI公司在手机行业的落地场景,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现状:如今的商汤与旷视,在技术方面,需要快速将积累的AI技术落地为产品、落地为工具,为其心心念念打造的大AI平台添砖加瓦;而在市场方面,寻求业务增长、寻求商业变现则成了重点任务。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