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架构是联系战略设计和信息化项目的桥梁,它确保业务战略与IT战略对齐、业务架构与IT架构对齐、管理项目与信息化项目对齐。将所有领域整合成一个整体,杜绝“两层皮”,才能使利益相关者之间顺畅沟通成为可能。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企业架构的建设合适呢?我个人认为:应尽早开始,建立起战略、业务与IT之间的桥梁。一般来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会采取三种途径:
1、请软件厂商来规划、实施系统,但往往会陷于技术和产品;
2、先咨询,后请厂商,但往往会形成“两张皮”;
3、要求IT厂商提前介入咨询,但效果也往往不佳,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缺乏企业架构方法论的指导,相关利益方无法有效沟通并形成共识。
在TOGAF企业架构方法论中,有一个核心的开发方法:ADM。ADM分10个阶段,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面五个阶段:
P预备阶段:使组织做好成功实施企业架构项目的准备。包括成立架构指导委员会,正如华为在2009年做的事情;
A架构愿景阶段:启动企业架构项目,并初始化架构新的开发迭代,设定本次迭代的范围、约束、预期,识别干系人,验证业务背景,创建架构工作说明书,获得架构工作的批准等;
B业务架构阶段:创建业务架构以支持在A阶段达成共识的架构愿景;
C信息系统架构:描述一个组织的IT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及其内部关系,体现在各类主要信息类型和处理这些信息的IT系统上。这个阶段又分两个阶段:数据架构阶段、应用架构阶段。这两个阶段可以串行或并行进行;
D技术架构:描述IT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及其内部关系,体现在硬件、软件和通信技术上……
E以后的内容因为太枯燥,本章暂略。
2、ArchiMate
可以说,TOGAF为企业进行架构相关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方法论,而ArchiMate则是为这个流程提供了统一的建模语言。不同部门、不同相关者通过ArchiMate语言,进行企业架构的交流。
治理架构不能等同于组织架构。如同人与机器人的格斗,由于力量的悬殊,是无法进行同台竞争的。在这一点上,西方企业已经通过EA把企业打造成了机器人,而我们国家以及企业似乎还处于人力阶段。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命根子”在于对“IT治理架构”二字的决心,他们未必一定要掌握这一工具,只需要高层有与西方企业同台竞技的雄心,知道并相信这一工具能帮助他即可。而信息化应该是“一把手工程”,高层应该相信EA的价值,下决心打通战略、业务和IT之间的“鸿沟”;相信EA是有效的工具,确保有效的IT治理和配备合适的人才。
IT治理有三大“支柱”:决策、激励、控制,其中,决策是IT治理的核心。这三大“支柱”体现了企业治理中的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的核心思想。我认为,治理架构意味着营造一种信任、一种共同的目标、一种原则、一种理念、一种氛围,以及一种分工合作。组织结构正是在治理架构基础上的职能、职责的具象化。
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话题说不尽、道不完,信息化建设的愁,剪不断、理还乱。希望有机会能与大家多做交流。谢谢各位!
作者:戴勇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