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苹果产业发展报告
2018-04-23 20:33:3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矮砧宽行密植栽培模式既便于果园机械化作业、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果园用工,同时也极大的改善了果园生态系统、提升了果园经济收益水平。经过近年的技术示范与推广,矮砧宽行密植模式已成为我国新建果园的主导模式,也是我国果树栽培发展的主要方向。
3、“减肥减药”行动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在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引导下,苹果业界积极响应农业部启动的“减肥减药”专项行动,通过测土配方防控、精准施肥施药,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物理防治等果园综合管理方法,不仅提高了果园生产效率,而且对保障果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果农收入也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各级政府主导的“三品一标”、标准园建设等,在强调农业生产全过程控制、标准化操作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4、简易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随着整形修剪、促成花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树上管理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肥水管理逐渐成为果园增产增收的瓶颈。作为现代作物生产的重要技术,轻简化肥水一体化技术既适合我国小规模经营果园的生产需要,同时能大幅提高化肥利用率,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省工等诸多优良效果,已在苹果主产区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四、2018年苹果产业发展建议
1、区划引领产业发展,推进供给侧改革
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禀赋、生态环境适宜性原则,结合苹果产业发展的基础,按照优生区、适生区、次生区三层级,优化《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区划》。强化《区划》引领苹果产业的发展效应,因地制宜发展区域适宜的主栽品种,优化品种特性及配置,注重提高苹果品质和效率,优化苹果栽培模式。硬化《区划》规制苹果产业的发展效应,抑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盲目突破苹果产业区划、过度干预果农权益等行为,为深度推进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基础。以《区划》为基础,注重整合和优化配置支持苹果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保险政策、市场规制政策,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先进要素向优势区聚集,提高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控制非优势区的苹果产能,为稳步提高产业质量及综合竞争力奠定基础。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以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为主线,着眼破解果农小规模、细碎化经营环境问题,加快苹果优势区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和优化农地流转市场,为果农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明确产业政策目标,重点支撑经营规模在45亩以上的果农,促进优势区果农优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着力破解产业技术推广、要素聚集过程普遍存在的严重的规模不经济问题,破解省力化技术创新难度大、组合集成创新难度大、推广普及难度更大困境,为有效推广先进技术和聚集优质要素,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注重培养涉果合作社,加快规范和培育涉果行业组织,提升其自律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3、以信息共享平台为纽带,促进产销衔接
针对苹果产业发展商品化程度高,产品市场及要素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以及行业人才聚集度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高等特征,应该注重集成创新和推广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化为纽带,促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管理工程技术与果业资源、果业生态、果业环境治理一体化,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和市场资源整合,强化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功能,注重披露产业发展、市场价格、库存及产能等信息,强化苹果产业监测与苹果市场风险管理功能,有效克服果农与市场间的矛盾。重视支持苹果优势产区和果品集散地的批发市场、新型市场业态培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创建苹果基地以及果农紧密链接型的经营模式,提高苹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4、主推三大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升级及产业转型
针对我国苹果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经营集约型及装备现代化转型特征,注重集成创新,着力推广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模式、肥水一体化管理模式、低效果园技术改造模式,促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管理工程技术与苹果生产、加工、储藏、交易、物流等技术规程及关键控制环节的标准一体化,创建具有典型性、竞争性的现代苹果产业技术规程及标准化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形成现代果园综合管理体系,推动苹果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向现代产业转型。按照“市场经营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模式,创建现代苹果产业体系,有效克服现阶段产业发展面临的要素配置效率低,综合成本上升快,以及总体效益及综合竞争力不高等问题。
5、注重人才培养,着力培育新型苹果产业经营主体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