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ivo屏下指纹解锁新姿势 论指纹位置的改变

2018-04-06 16:54:34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丽

说这种界面简单吧,绘制图形的人最后累的够呛,时不时的还经常如吃鸡选点一般的日常手滑锁死屏幕;说这种界面复杂吧,又是一个标准防君子不防小人得设计,想破的人几乎没有破解不成的。

当这种壁垒出现的时候,其实意味着,这种折腾人的解锁方式急需一种改进,急需一种对操作体验的突破性。这一次,打破这个壁垒的,是手机界中资历最老的企业,从1972年入行,以玩碳纤维与玩刀片著称,他的名字是Motorola打破的方式叫做滑动式指纹识别。

vivo屏下指纹新姿势 论指纹位置的改变


在冻酸奶系统称霸的年代,Android手机正面的界面上还是没有现在的虚拟按键的,所以屏幕下方有着固定的按键,为了不让手机的下巴看起来那么伟岸,Motorola的工程师将这一识别区域安置在了机身背面的最上方,用户可以通过这个指纹识别装置,快速的绕开繁琐的九点连线解锁,从而快速的进入系统,如果我们说在指纹解锁的历史上,每一次改进都是对操作体验的一种突破性的追求,每次都是发现了局限然后变得越来越好,那这种好,是一种跨越平台的好,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可以靠指纹刷开的手机。

位置之争,到底哪个姿势最撩人

在随后的几年中,各个品牌都开始了开眼看世界,也随着“肾5-Security”出现所立下的大flag,开启了“没有指纹识别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随着相互的补完与各家读到的研发,指纹识别被主要控制在了三个区域,分别是正面的下巴上、侧面的开机键上与机身背部中上区域的位置。

这一时期的指纹识别,纷纷放弃了滑动式的解锁而转投到了按压式解锁的旗下,在技术层面看来,两者最大的差距在于算法:滑动式以拼接多帧形成完整的指纹进而再采集特征点,而按压式是直接选定该面积区域的指纹来采集特征点。从用户体验、实时指纹图像处理上和可靠性来说:按压式优于滑动式。按压式只需轻轻放置手指,而滑动过程中手指移动的速度和力度会影响图像采集。另外,与HOME按键的整合,按压式更显自然。按压(置放)一次手指,sensor会采集多次图像,而滑动一次,图像仅被采集一次,理论上按压式的识别率会更高。

vivo屏下指纹新姿势 论指纹位置的改变


正面下巴上:最直观最方便,但是下巴的位置蜜汁尴尬

对于指纹识别而言,正面是最为直观的,应用最为庞大的拇指大军,纷纷选择这种方式作为应用,但是同样的,这种方式的弊端在近几年开始逐步凸显。第一是指纹识别往往需要坐在手机的“下巴”上,如果上溯到虚拟按键时代以前,那么手机将拥有按键+指纹的“双下巴”;如果还想安置正面双扬声器的话,那么“三下巴”也就见怪不怪了。随着每一层下巴的增加,手机正面的屏占比其实是绝无可能无法进一步做大的。


而在稳定性上面,这种最直观的解锁方式同样让人能捏把汗,在手机屏幕的变化道路上,屏幕是越来越大的,但是使用者的手的大小却是固定的。于是乎,在屏幕达到了5.5吋后,屏幕开始了“见高不见宽”的新增长,换言之,就是手机越来越长。一个更长的屏幕固然能显示更多的内容,但是同时当使用拇指解锁正面屏幕下方的指纹识别器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考验握力与大拇指柔韧度的日常测试中。

侧面开机按钮上:开机指纹2in1,但是左手的使用者表示很尴尬。

侧面指纹识别,其实是发现正面不足后的一种调整,相信最初的研发者一定是想着“手机的开机键既然在侧面,如果指纹识别也在侧面一定是十分便于操作上的”诚然这种想法是十分美好的,但现实却着实的骨感。姑且不说曾有的指纹识别按键和电源点并没有做到一起,给使用者带来了足够的逻辑挑战;单单说指纹开机二合一的产品,这类产品在使用者看来,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尴尬——手机是要越来越薄的,但是指纹识别并不是,但是侧面指纹识别的最宽宽度仅仅能做到8mm不到的样子,在使用的时候几乎只能用一颗拇指(右利手)或者食指(左利手)进行解锁操作,对于右利手而言只能说是还好,毕竟是使用拇指,而可能出现的误差基于拇指中的受力点X轴偏移,对于左利手而言,解锁的时候基于食指/中指的受力点Y轴偏移,可能会直接出现多次不识别的情况。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