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要利润最大化 只要合理利润” 任正非究竟在说什么
2018-07-13 11:47:3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丽
华为公司也曾多次动摇过。人生还是要咬定自己的优势特长持续去做。刚才那个同事说我们做芯片不挣钱,人家做半导体的挣大钱,但是挣大钱的死得快,因为大家眼红,拼命进入。我们挣小钱怎么死呢?我们这么努力,比不上一个房地产公司,上帝先让我们死,就有点不公平。我和欧盟副主席聊天,他问我: 全世界的经济都这么困难,你怎么敢大发展?我说第一点,我们的消费是小额消费,经济危机和小额消费没关系,比如你欠我的钱,我还是要打电话找你要钱,打电话就是小额消费。第二点,我们的盈利能力还不如餐馆的毛利率高,也不如房地产公司高,还能让我们垮到哪儿去,我们垮不了。所以当全世界都在摇摆,都人心惶惶的时候,华为公司除了下面的人瞎惶惶以外,我们没有慌,我们还在改革。至少这些年你们还在涨工资,而且有的人可能涨得很厉害。我们为什么能稳定?就是我们长期挣小钱。
(任正非与2012实验室座谈会纪要,2012)
“不能太高价,过高的价格就会有人进来。”“因为电信网络不太挣钱了,有些设备供应商减少了有些方面的投资,才让我们赶上来了。如果当我们在这个行业称霸时,我们继续赚小钱,谁想进这个行业赚大钱是不可能的。”“人家做半导体的挣大钱,但是挣大钱的死得快,因为大家眼红,拼命进入。”说得真是不能再明白了。任正非为什么要反复要求华为只追求“合理利润”?因为他要阻止竞争者进入!这竞争者,不限于市场可见的已经入局的竞争者,也包括在一旁觊觎的潜在竞争者。华为是一家企业,它没有政府那样强制力量,可以通过行政管制来阻止竞争者进入,它采用的办法,是通过压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来减少租值收入,令竞争者感觉无利可图,望而却步!
华为的主营业务,是电信设备的研制,这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的行业。任正非对研发投入的坚持,近乎偏执。十几年来,华为始终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目前每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50亿-200亿美元,而且有硬指标:只许花完,不许花不完。用任正非的话说,就是“华为没有钱,却装成有钱人一样疯狂投资。”华为的另一笔大投资,则是在人才上,“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道理其实简单,没有人才,研发投入再多资金也是枉然。这样看,华为公司做研发,通俗而言,打得是“人海战术”和“钱海战术”,当然,收获是丰硕的——在最新的一次讲话中,任正非提到:“我们已经有近8万项专利获得授权,许多还是基本专利、核心专利”。
电信设备是满布专利的产品。这专利从何而来,正是大手笔的研发投入而来。华为持续十几年的“人海战术”和“钱海战术”高强度投入,收获了近8万项专利,专利应用于自己的产品,出售可以获取收入,授权别的企业使用,则可获取专利使用费。从经济学上看,这专利收入是租值收入,因为形成专利的“人海战术”和“钱海战术”高强度投入已经覆水难收,不再是成本——成本只能向前看,成为上头成本,也就是租值。租值收入,是产品的价格减去直接成本(不生产就不需要支付的费用)之后的那部分盈余,这是对那部分覆水难收的历史投资的回报。
拥有专利的企业是一个垄断者,有定价权,可以将产品价格定的高而卖得少一些,也可以将品价格定的低而卖得多一些。这定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专利的租值收入——上述说过,价格减去直接成本为租值收入,定价低,则租值收入低,定价高,则租值收入高。这是对已经入局的企业而言的。对尚未入局的企业而言,想要进入同一个市场,则需要付出与先期已经入局的企业相近的投资,而这投资,是直接成本,将直接决定企业的行为:企业要根据入局后可以收获的预期收益和庞大投资成本相权衡,有利可图才会决定进入。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华为将自己的产品价格将定得低,导致庞大的研发投入形成的上头成本带来的租值收入低,令后来者不敢贸然进入。因为后来者想要进入,也要和华为付出相近的研发投入,对其而言,这是直接成本。华为将产品价格将定得低,意味着预期的收入不高,考虑的庞大的入局成本,后者不能不为之三思。“他要赚小钱,他能不能耐得住这个寂寞?耐不住寂寞他就不干了,还是我们占着这个位置。如果我们长期保持饥饿状态,不谋求赚大钱,最终我们能持久赚钱。”此之谓也。所谓“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任正非的“合理利润”论,深谙此道也。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