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华为:超越苹果已在望 居安思危不可忘
2018-07-08 22:15:1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秋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机业务上,华为的“危机感”未必能仅借由技术自强得到规模性缓解,此前华为与Ov的较量被外界认为是技术与营销的较量,但Ov也在摆脱自身的“营销”标签。
先看OPPO,其认为AR可以在购物、拍照、游戏、学习、甚至新闻报道方面为用户带来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用户体验,将成为未来手机行业发展的突破机会点。5月,OPPO联手商汤科技的原创AR开发者平台正式上线。AI与AR的结合是OPPO构建技术壁垒的下一步。
至于vivo,几年前曾传出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数个研发中心的消息。此后,他率先推出了屏下指纹,近期的新机NEX则用无刘海的全面屏以及升降式前置摄像头等,让外界给出了“vivo转基因”、从营销到技术的评价。
在Ov缩小与华为市场表现差距的同时,技术也在不同方向取得突破,华为与Ov们的“战果”将继续“未可知”。而从能力方面,Ov“学习”了华为,华为或许也需要继续在营销等方面向Ov等“取经”。
云服务:新起点下成长空间大 竞争依然激烈
1994年,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十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华为做到了,虽然多花了些时间:2009年华为服务的全球50强运营商数量上升至45家,位列全球电信设备商第二;在智能手机业务上,华为已连续数年位列前三。
与在通信领域表现出的霸气类似的是,2017年初,华为方面曾表示“华为公有云必须三年超过阿里云;未来全球五朵云,华为居其一。”
成立于2011年的华为云,在2017年迎来了一个“新起点”:3月起,华为专门成立了Cloud BU,全力构建并提供可信、开放、全球线上线下服务能力的公有云。截至2017年9月,华为共发布了13大类共85个云服务,除服务于国内企业,还服务于欧洲、美洲等全球多个区域的众多企业。最新的数据则是14大类99个服务以及50多个解决方案。
为支撑业务发展,2017年下半年任正非签发华为名为《关于Cloud BU组织变动的通知》的文件,宣布对其公司内部组织架构进行重大调整,将云业务Cloud BU迁移至华为集团下,升级为一级部门。
除上述内容之外,华为云发布EI企业智能平台,提供一站式的人工智能平台型服务,构筑开放、合作、共赢的云生态,发展云服务伙伴超过2000家。
虽然在华为体系中还很“年轻”,但云业务已然是华为的一个支点。快速增长的市场则让他获得了更大的成长空间,根据Garner预测,2018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将从2017年的1535亿美元增至1864亿美元,涨幅超过两成。
将云业务与AI能力结合并对外赋能,应该是华为云的一个方向。在2018腾讯“云+未来”大会上,华为云BU总裁郑叶就提出了“华为云普惠AI”,这个思路对于华为而言并不是全新的,EI企业智能平台就是类似尝试,而人工智能与云计算能力的结合也已经是行业共识。
尽管成长空间巨大,华为云也有较好的发展方向,但挑战仍然存在,这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从华为云自身来看,AI+云可以借助华为自身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的优势,但打法本身仍需探索,规划必须明确;从外部竞争对手来看,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腾讯云等前辈已走向成熟。

2017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数据来源:IDC)
特别是在国内,作为华为云“三年超越”对象的阿里云,用户已遍及制造、金融、政务、交通、医疗、电信、能源等多个“黄金”领域。根据阿里巴巴财报,今年第一季度阿里云营收43.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2018财年营收为133.9亿元。中国市场,阿里云市场占有率几乎是所有追随者的总和。国际市场,阿里云排在亚马逊和微软之后,名列第三。
这还仅仅是阿里云,而华为在“超越”阿里云的过程中,同样要面临大量对手。对于“年轻”大的华为云而言,重要的是持续发展,而不是提出一个超越谁的口号。
传统业务:5G是利好 但需警惕不确定的国际环境
无论是PC业务被寄予期望,还是云服务被作为支点,对于华为而言应该都是必须的,因为此前高速增长的传统业务在近两年呈现出了明显趋缓的态势。特别是运营商业务,2016年的同比增长为23.6%,而2017年则仅为2.5%。当然,在企业级和运营商业务这两块业务方面,华为或许不需要太过担心。

2017华为销售收入·业务占比
企业业务方面,从机构数据来看,在全球范围华为的相对成绩依旧可圈可点,增势的趋缓或与行业大环境有关。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