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ivo新机意外成流氓APP检测器 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2018-07-08 14:25:27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秋军

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下半年,超过80%的手机App会获取用户隐私权限。其中,安卓应用这一数字高达98.5%,苹果应用的这一数字为81.9%。

▲2017年安卓应用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比例 来源:《报告》

▲2017年安卓应用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比例 来源:《报告》

▲2017年苹果应用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比例 来源:《报告》

▲2017年苹果应用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比例 来源:《报告》

《报告》显示,2017下半年,安卓应用中网络游戏、常用工具成为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占比最高的两类应用,分别达到获取隐私权限应用总数的24.4%和18.8%。

也许你会对这一幕颇为熟悉:首次打开App时,对方会要求开启各类权限,有些甚至与App的使用内容丝毫无关。在用户对软件的权限请求默许的情况下,用户的通话记录、短信、通讯录、位置信息、设备信息等都可以被软件后台记录,并发送到服务器上。

“虽然知道这样做会泄露隐私,但为正常使用软件,不得不‘被同意’‘被授权’。”一位用户道出了大众的心声。

同意了这些权限要求,就能继续好好使用App了吗?非也。许多App在未注册用户之前,使用会遇到诸多不便:看视频只能用最低清晰度、无法使用评论、留言等社交功能、无法下载文件或使用服务等,以“游客”身份使用APP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因此,许多人选择用一分钟时间注册账户,从而享受便利。而在注册成功的同时,手机号码就已无条件地“出卖”了你的踪迹。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过去一年,网络诈骗案件发生的数量可以用“庞大”形容,其中,通过手机应用获取的数据给诈骗犯罪提供了土壤、温床,也为他们实施诈骗创造了条件。

胡延平认为,作为隐私信息产生的源头,用户需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杜绝一切隐私数据被泄露的可能。具体可从以下五点着手:

一是下载软件选择正规渠道,如应用宝、安卓市场等;

二是谨慎填写个人隐私信息,防止信息被无谓的采集;

三是管理手机软件中的隐私权限,了解软件权限行为,关闭不必要的授权;四是防范公共WiFi,转账与支付时改用数据流量;

五是通过“恢复出厂设置-格式化-反复拷入大文件并删除”三步骤,彻底清理旧手机信息。

vivo新机意外成流氓APP检测器 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