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术铸就“芮城苹果”

2018-07-05 08:50:37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振洲

技术铸就“芮城苹果”

芮城县一苹果示范园内,地上铺的反光膜令挂在树上的苹果着色均匀,煞是喜人。(资料图片)

北依中条,南临黄河,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芮城苹果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了全国首枚金奖,曾红遍大半个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芮城苹果树龄渐长,加之管理粗放,导致苹果经营问题频出,果园效益每况愈下。

如今的芮城苹果早已走出了困境,不但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被农业部登记为地理标志产品,还连续4年稳居山西水果出口量第一,在运城果王争霸赛上蝉联四届果王殊荣,成为芮城县的支柱性经济产业。

由强到弱,再由弱变强,芮城苹果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日前,记者前往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了解到在芮城苹果凤凰涅槃之路上,该县独特的“十项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功不可没,而间伐改型、套纸袋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是最突出的三项技术

间伐改型

果园也需要留白

人生需要留白。一个会布局的人,永远不会把人生塞得太满。果园也需要留白。一个懂经营的人,也永远不会把果树栽得太满。

间伐就是为果园留白的好方法,同时是芮城县“十项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项技术。

对于间伐,如今,每一名果农都尝到了甜头。学张乡水峪村果农祁超群就是其中一个。他的果园也是最能体现间伐技术推广成绩的一个缩影。

水峪村坐落在中条山上,海拔800多米,日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尤其适宜果树生长。

芮城的苹果大面积栽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多数果园已出现了树形过大、密闭严重的现象,加之管理技术粗放,致使全县果园效益不高,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果农、居民组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祁超群承包了居民组打算废弃的10亩果园。

这个果园的果树栽植于1994年,到2008年,已有14年树龄,很多树干出现了严重的腐烂。祁超群决定拯救这些果树,他采取桥接的办法,利用根蘖苗,就像心脏搭桥一样,让小树为大树的成长输送营养。

就在祁超群为果树做桥接的时候,2009年冬,为解决市场果品的高质量要求和芮城果业粗放生产之间的矛盾,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提出了以间伐改型为主的十项标准技术,在全县果园推广开来。当时芮城的果树太密集,有的果园一亩就栽了八九十棵果树,有的超过100棵,而间伐的标准是每亩保证在35棵以下。

推广过程何其艰难。

“每一棵果树都是果农的孩子,剪一枝,老伴都要骂半天,别说锯一株了。”刚开始,祁超群也想不通,“树都拔了,拿什么结苹果?”

通过县果业发展中心组织的培训、外出参观,祁超群的观念慢慢改变:“咱的果园就是太稠了,行距、株距都窄,通风透光差,影响结果。”

舍得方能完满。2010年,祁超群的果园开始间伐,在间伐时,把死树、坏树同时砍掉,10亩果园由500多株减到了270株。

政府也非常支持这项工作,拨付了专项资金用于技术推广。对间伐完毕的果园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每亩地给予三四百元的物资补助。

“间伐后,产量一年比一年好。”祁超群高兴地说,以前果树太密闭,10亩都套不到3万袋,结的果也少,今年就套了9万多袋。

间伐前,水峪村的苹果是大年有果,小年没果。祁超群一亩地大年时的产量在1000多公斤,每年能收入两三千元。间伐后,不分大小年,年年都结果,他有一年挣了12万元。由于管理得当,加上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他的苹果成为出口专用。

祁超群的果园成为村里的示范园,全村400多户村民在他的带动下,90%以上2000多亩果园相继间伐改型,按照十项标准化技术进行管理,水峪村成为了高档苹果的生产地。

“果业发展中心把村里的苹果档次提高了。现在,我们的苹果根本不愁销路,苹果一成熟,就有果商来收购。”祁超群说,下一步,在果园经营上,他不求能赚多少钱,他要把果园经营当成一项事业来做,做全村技术最好的,带动全村果农共同进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芮城县率先推行的以间伐改型为主的十项标准化技术很快得到推广。新技术不但在苹果园中得以推广,而且被应用到所有的水果管理中。

推广纸袋

人靠衣装果靠袋

俗话说,人靠衣装。

苹果也要靠袋装。套纸袋就是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十项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