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为跑了,二线城市赢了?

2018-07-04 23:20:08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秋军

  从以上数据可以很直观看出,虽然深圳给多数人的印象可能都是金融业、服务业发达,很现代、很高端,但深圳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其实是唯一一个第二产业高于40%的城市。

  横向与其它城市比较,深圳的第二产业也可以称得上是实力雄厚。以深圳的第二产业占比41.3%为分界线,在上述19个城市中,第二产业占比低于深圳的有哈尔滨(楼盘)、沈阳、青岛(楼盘)、杭州(楼盘)、南京(楼盘)、广州(楼盘)、济南(楼盘)、西安(楼盘)、天津(楼盘)、北京(楼盘)、上海11个城市。

  如果说北京和上海属于一线城市中的头部城市,城市的功能和发展阶段不一样,其第二产业比例比深圳低是应该的,但如此多的二线城市也比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低,就恐怕难言正常了。

  特别是像哈尔滨、沈阳这样的传统工业重镇,如今第二产业占比也在40%以下,这与东北的衰落非常吻合。西部三大城市中,西安的工业占比连35%都不到,这与其自身发展阶段,以及所肩负的使命,显然构成了不小的落差。成都、重庆(楼盘)的二产比重,同样也还有提升空间和必要。

  所以,别看深圳相关负责人在2016年就透露,近年有超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但现在深圳的二产比重,依然可以傲视群雄,比诸多本该正处于工业发展阶段的二线城市强多了。

  如果以深圳作为参照,说目前国内不少二线城市已经出现产业空心化迹象,并非耸人听闻。连深圳都如此重视二产发展,无论从发展基础还是客观发展阶段而言都落后几个档次的大批二线城市,有什么理由不重视二产?

  3.控制好成本,是二线城市最大比较优势

  华为将一部分业务部门外迁,发展空间和房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点,为过高的房价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再次提供了注脚。

  当前,一大批二线城市正处在抢人、抢企业的阶段,这种势头无疑是好的。但如果不能控制好房价,甚至抢来的人最终只是变成了对房价的助推剂,那么,“高房价”就很可能变成一种发展陷阱。

  前面说过,一些成长于一线城市的巨头企业,随着所在地发展空间与房价的限制,将会逐步把一些业务线向二线城市转移,这成为二线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二线城市得确保自己确实在房价、土地成本等方面能够建立起对一线城市的比较优势。

  只是,在三四线城市房价都纷纷过万的今天,二线城市要形成相对优势,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有胜算。最近富士康在美国建厂,就说明,产业转移的方向并不会永远限定于传统的路径。由一线到二三线,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潮水方向,可能会随时出现新情况。机会是等不来的。

  小结:

  不管是什么企业,都要受经济规律的驱动,一旦既有的外部成本不能承受,就必然要寻求新天地,即便你是深圳也枉然。

  一定程度上,像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的外迁,是继上一轮传统产业转移后,二线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新机遇。但能否抓住,端看各自的造化。

  至于如何“造化”,靠什么抢人、抢企业,任正非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低成本、法治、不干预。”谁把这些做好,谁就是未来城市竞争的最大赢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西部城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