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春波:华为的人、车、路、法

2018-06-28 10:49:5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吴春波:华为的人、车、路、法

2018-06-24 23:03 任正非、吴春波

吴春波:华为的人、车、路、法

华为战车是一辆以红菊花为车标的宝马或特斯拉。它究竟是怎样打造的?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通讯制造业有四百余家,同时还有国外的“七国八制”,华为只是其中之一。到90年代四百家变成了“巨大中华”四家,华为是成立最晚、实力最弱的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再到本世纪初,华为超越竞争对手,成功登顶,成为世界通讯制造企业的老大。今天的辉煌,基于过去的苦难。在以往的成长过程中,华为到底做了什么?到底做对了什么?


有个流传已久的段子,版本众多,谁人首创,已经无法考证。


段子的背景介绍:从华为成立起,任正非就没有专车,更没有专职司机。公司的所有车统一调度,客户优先。车辆紧张时,他步行上班。


任正非是个喜欢驾驶的人,爱驾驶的人有掌控力和驾驭力。早期其开车风格生猛,驾驶技术一般。坐过几次他的车,每次都印象深刻。


话说20世纪90年代末期,任正非终于把公司首台私家车给换了,这是一辆花十万块钱买的广州标致,二手的。新换的车是最新款的宝马,有事没事他都喜欢驾车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上兜风,天窗打开,玻璃摇开,音响开到最大。那份惬意,那份张扬,可想而知。(再次提醒,这是个段子。任总是国内公认低调的老板,“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开车属于做事。)


某天,任正非开车上路,超过一车,扭头一看,认识,是IBM前老板郭士纳,开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车,在慢腾腾地前行。朋友相见,总得打个招呼。于是,任总冲着郭士纳高喊:

“开过宝马吗?”


郭士纳没有回应,还在心无旁骛地开车。又转一圈,再遇郭士纳,任总再喊:


“开过宝马吗?!”(他喊的时候,没有标点符号,感叹号为笔者所加。)


郭士纳依旧沉默,目不斜视。第三圈又重复着前面的故事,只不过任总问话的音量再次提升(如此地执着)。这次,郭士纳先生绷不住了,不得不回应了一声。


郭士纳:“您想表达什么意思?”(郭士纳懂中文吗?)


任正非:“请问宝马的刹车在哪里?”(任正非会英语吗?)


这就是任正非与郭士纳的偶遇。


这就是当年(1987~1996年)任正非和他领导下的华为的真实写照。


华为学会了踩油门,但没有学会踩刹车。华为与任正非开上的是他人造的车,没有能力打造华为的战车。


华为与任正非的车行驶在他人修的路上,还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跑道。


华为与任正非驾车去哪儿,目标何在?路在何方?一片混沌,上下迷茫。


学会了高速成长,但没有学会对成长的管理。这样的突奔的结果,或者油料耗尽,半途而废;或者不知方向,随波逐流;或者直接撞墙,车毁人亡。


简言之:对于任正非与华为来讲,十年高速长,依旧两茫茫。人,迷茫;法,荒凉;车,没有;路,何方。


| 人——任正非


任正非经过“欲哭无泪”的十年发展,经过痛苦的思考,首先完成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本质的系统思考,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完成了从商人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自我否定与重生。他要改造华为的基因,整合华为的队伍,打造华为的战车,构筑华为的跑道。


正如剑锋教授所提出的那样,中国企业家必须完成“从企业家的企业,转变为企业的企业家”,任正非选择的就是“把任正非的华为,转变为华为的任正非”。这是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一条不归之路。


正如柯林斯所提出的那样:企业家不应该是报时人,而应该是造钟师。“他们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组织,一个会滴答走动的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高瞻远瞩的产品构想打进市场,或利用一次优秀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曲线……他们努力的最大成果不是体现一个伟大的构想,不是表现人格的魅力,不是满足个人的自尊或累积个人的财富,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