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涛:华为没有互联网基因吗?
2018-06-27 11:19:05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有中国台湾的朋友告诉我,没想到华为在研发资讯上那么开放,比爱立信还要开放……其实,3年前,华为在进行这样的改变时,高层也有争论,说信息安全怎么办?任正非说,最了解华为的是美国公司,美国人对华为的底牌最了解,你还有什么信息安全……任正非其实很清楚,今天这个时代就是打明牌的时代,所有的牌大家都亮在桌上,技术牌、市场牌都放在明处,甚至共享,这时候比拼的就是你的战略,比拼的是不同的企业精神和各自企业的价值观。
第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导向思维。
以客户为中心,这其实是一个常识,任何商业企业存在的前提就是因为有人愿意买你的东西。所有的商业企业成立之初都是基于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诉求,但是把以客户为中心长期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大多数企业都做不到,都多多少少地出现了基因的变异乃至突变。我们说,常识就是真理,华为就是把这样一个常识当作真理去坚持、去追求,使得华为的“互联网思维—客户导向思维”很少扭曲和变形。
华为的高层领导们20多年来变着法子、换着花样不断重复一个老掉牙的真理—以客户为中心。华为一位顾问,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客户是华为存在的理由》,任正非在改这篇稿子的时候加了两个字,《客户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所谓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就是不仅讲客户需求导向,而且要把客户需求导向渗透到管理中,就是一元的评价系统、一元的奖惩系统,企业从研发到市场到服务都要强调广泛参与、充分参与,尤其是客户的参与。用户导向一定要把它强调到极致,你在组织思维、组织评价体系、奖惩体系上,就要坚守一点,谁为客户需求去努力奋斗,谁就是功臣,谁就可以得到提拔,可以得到更好的奖励。
| 去“互联网化”与回归互联网精神
华为早期十年可以称为野蛮生长,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草莽文化:刚进公司三个月不到的新员工,就可以决定做不做某个产品,最多和主管研发的头儿打个招呼,他们也都很少去否定,多能自己拍板,给予支持,无需向谁请示或者开会研究。
野蛮生长给华为带来的是快速跑马圈地式的发展,也带来了思想多元、主义多元、山头林立,公司几近失控,后来才有了《华为基本法》。《华为基本法》首先确定了客户需求导向的初级价值观,然后统一了整个公司的意志—比如,绝不迁就功臣,这是《华为基本法》里很重要的一句话。
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制造业企业,早期如果不是在野蛮生长、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迅速占山为王,企业是长不大的。很多小企业整天讲管理的完善,实际上是在萎缩组织的活力,小组织一定要充满匪性和野蛮精神,充满广泛参与的精神。华为的企业网2013年销售额35亿美元,也算有一定规模了,但企业网在年终大会上喊出了五段话,有三句话是核心,一是长期奋斗,二是野蛮生长,三是占山为王。
民营企业家差不多都有这样的经历,早期差不多都像山大王一样,扯出一杆大旗,或者叫“发财”,或者叫“创新”,谁能为公司带来吸引用户眼球的点子,带来合同,带来产品,谁能让公司活下来,谁就是功臣,谁就可以获得快速晋升和奖励,内部关系平等,唯贡献不唯资历,“大碗吃肉,大口喝酒”,福与苦共享,调侃地说,山大王文化就是互联网文化。但组织膨胀了,人的欲望也膨胀了,产品线也越来越多,管控薄弱所潜伏的危机也在急剧形成。以这一阶段的华为为例,华为如果不加强制度、流程的建设,不引进IBM等西方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流程变革的话,华为可能就会死在早期的十几年。过去15年华为向西方公司支付的咨询费接近300亿元人民币,从而构建了今天华为强大的科技工业平台,使得华为变成一个在制度和流程上跟西方公司没有差别的企业,但在带来华为15年国际化高速成长的同时,流程固化、制度烦琐化、平台僵化、决策链条过长等新问题又出现了。
所以任正非说,未来华为接班人要满足几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简化管理的能力,简化管理是什么概念?过去十多年,华为过于强调大平台,强调流程的不可改变,今天,华为又要进行变革,是要强化和张扬自己的传统基因,在工业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结合部寻求新的组织生长点。比如华为轮值主席胡厚崑倡导的“班长的战争”的理念,就代表了华为新的组织变革的方向。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