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胜于言|华为有根基的智慧城市

2018-06-10 04:00:4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秋军

  “脑部供血不足,同样会影响智慧城市的思维判断能力。”华为再次刷新了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刷新了对智慧城市“神经系统”的解读。

  智慧大脑并非全部价值

  “数博会期间,华为智慧城市展区接待了数十位市长。”华为公司战略部副总裁、全球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经理郑志彬说:“城市管理者首先会对‘智慧大脑’中,运行的7大模块,4000余项指标的产生感兴趣。”

  

行胜于言|华为有根基的智慧城市

  4000余项指标是什么概念?“意味着城市各领域细分应用场景,在‘智慧大脑’中均有体现,而生态伙伴更可结合不同城市的发展诉求,形成深度定制。当然,‘智慧大脑’只是华为智慧城市‘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话锋一转,郑志彬继续说:“基于‘神经系统’感知、传输、分析的城市全场景数据,华为已实现了智慧城市的态势感知、运行监测、融合指挥、决策分析等诸多功能,实现多场景的智慧化管理。”

  重新解读“神经系统”

  此即为华为对智慧城市“神经系统”的重新解读。城市是“城+市+产”的三位一体组合,因此智慧城市各个功能模块更应该形成有机的协同。其实,在2017年11月,华为已提出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概念。其希望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城市应用场景进行深度融合,建设“感知无处不在、联接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计算无处不在、智能无处不在”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与协同生态。

  在此理念中,智慧城市“中枢神经”,即城市智慧大脑,其对应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和城市大数据中心,可对城市的各项运行指标进行监测,同时还可支撑城市应急联动和分析决策;而“周围神经系统”,即城市感知网络体系,对应城市物联网,和有线和无线通信网,可实现对城市全场景数据的自动采集与传输。

  而数博会期间,华为刷新了对神经系统的解读:智慧城市通过传感器、视频系统等,实时感知城市的物理实体活动;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将感知数据传输至城市中枢;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上述各类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支撑智慧城市各类应用系统的创新。

  智慧城市神经系统2.0

  两次解读有何不同?华为正在以应用顶层设计思维,思考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构建模式。从解决方案角度,此次华为更为强调,“神经系统”是城市各类ICT基础设施的软硬件能力集合。回顾历史传承,2016年,华为提出智慧城市“一云二网三平台”解决方案架构;2017年提出智慧城市神经系统1.0理念,从应用价值的角度,将此前的解决方案架构重构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

  而此次重新解读,可称为神经系统2.0。华为进一步强调了不同神经系统间的关联协同,强调了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和协调一致性。“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的眼睛、耳朵,是手和脚,脑部供血不足,会影响生命体的思维判断能力,同样,智慧城市也是有机生命体,缺少数据感知、数据传输能力支撑的智慧大脑,也将逐渐失去自我演进、自我造血功能,无法持续迭代产生智慧。

  智慧城市的根基

  当然,从生态和应用角度,“神经系统”也是华为对“平台+生态”的另一面体现。开放的平台既是智慧城市的“地基”,又是产生智慧的土壤,而生态则在创造智慧。目前,华为已经签约30家智慧城市战略合作伙伴,与1100余家解决方案伙伴,5600余家渠道服务合作伙伴建立稳定合作。

  基于“平台+生态”战略,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总工姚健奎认为,智慧城市“神经系统”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其既实现了城市大脑,与城市各组织器官的彼此支撑联动,又将支撑生态伙伴的智慧创新,实现了交通、教育、医疗、能源、环保、政府管理、公共安全等子系统间普遍关联、彼此协同的目的。

  此即为华为对智慧城市“神经系统”的再次诠释。正如人类的“智慧”是源自复杂的神经系统对身体及外部信息的采集、传导、思考、反馈一样,智慧城市也需要完整的“神经系统”,即从前端感知、大脑决策、再到肢体行动的完整神经反应闭环。

  统筹型智慧城市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