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苹果砸在朝圣者头上

2018-06-09 00:48:20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秋军

一个知情人向AI财经社算了一笔账:“在美国25万美元的年薪招到的AI人才,可能只是一个毕业生,但在中国换算成150万元左右的人民币,招到的一定是一个比较资深的工程师。”

在巨头引领的人工智能新潮下,中国消费者最直观的,恐怕是智能音箱和翻译器大战。到2017年,包括BAT、京东、小米、联想及创业企业喜马拉雅、小鱼在家、Rokid等都加入百箱大战。

根据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2018年一季度报告,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智能音箱消费市场。

“相比于智能音箱,今年最热的还是翻译机。”微软首席语音科学家黄学东说。科大讯飞、百度、搜狗、网易有道都推出翻译神器。

AI翻译机被视为新场景的流量入口,还踩上了时下出境游市场增长风口。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公民出境游突破1.3亿人次,而AI翻译机成为出游“新宠”。

小米生态链企业香蕉出行的联合创始人于亮,正急于产品落地的时候,找到了微软翻译AI技术,快速推出魔芋翻译机。因为249元的厚道价格,在刚上市的一个月“常常处于脱销状态”,雷军曾想给小米领导班子每个人送一台,但也“无奈没货”。

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行业,目前是所有AI开发者的重心。一位AI医疗创业者告诉AI财经社:“医疗这块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会有无限想象空间。”

正在二次创业的郑泽宇,把新公司知衣科技落在服装产业相对发达的杭州。他认为,巨头视野之外,“AI深入行业还存在大量创业机会“。

更多的创业者正在传统行业中引入AI技术,也有传统行业的老人因为AR下了海。

苏波在江西电信工作6年后选择了下海,2014年创办了AR眼镜企业0glass。在研究了苹果和谷歌在AR平台的演变之后,苏波给出了他的判断,相比于巨头的技术和生态体系,创业者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同等情况下,绝大部分开发者会选择巨头的AR平台。

与Google glass瞄准消费市场不同,0glass主要给行业企业提供检修和安装维护。“抛开技术不谈,无论是微软还是谷歌的产品,光外观就没有考虑工业产品。”0glass也在四年时间获得了三轮融资,两款眼镜实现量产。

要么在巨头的生态下生存,要么找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这是中国朝圣者的出路。

圣人的危机

2010年,谷歌拂袖而去,令无数中国开发者痛心,有开发者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喜欢的人拒绝”。

苹果、微软向来重视中国市场,本地化生意做得也风生水起。谷歌只在2017年才通过在北京设立AI研究中心重启返华步伐,但好在它早已俘获无数中国开发者的芳心。

谷歌的工程师文化是开发者内心向往的东西。2014年,研究生毕业回国创业的阴明,和三个技术发烧友一起创办了开发者技术分享社区,目的就是要解决“中文环境下技术内容匮乏和检索困难”的问题。

另一个合伙人和阴明一样有对谷歌的崇拜,今年的Google I/O大会已经是他去参加的第4次。“开发者对谷歌都抱有朝圣心态。”阴明告诉AI财经社,谷歌深受开发者喜爱。这当然得益于它开放的文化。

致远慧图合伙人肖海明对AI财经社分析:“谷歌之所以是技术开放性最大的公司,跟它的开放文化、以搜索技术为支撑点的经营特点,以及极强的延展性有关。”

在这件事上,微软应该会羡慕谷歌。6月4日,微软斥资75亿美元收购GitHub平台震惊业界,GitHub是开发者乐园。但尴尬的是,此举引发了一些开发者的抗议,有人专门跑到Twitter上公开表达不满,也有人声称将弃用GitHub。

开发者的不满源于多年前微软对开源技术的态度。微软前任CEO鲍尔默甚至将开源技术比喻为技术产权的癌症。但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上任后,微软开始转变,“现在已全力押注开源”。不过,它还需要更多时间赢得开发者的信任。

谷歌和微软,两家企业的文化和基因不同,商业模式也不同。谷歌用开源技术扶植一个大生态,由于太过强调开放,有些散漫。甚至有人提出,谷歌开发者大会的主题演讲,让人觉得不太清楚它的观众是谁,是开发者、消费者还是新闻界?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