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次豪赌,如何成就了三星半导体霸主之位?

2018-05-23 14:47: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两次豪赌如何成就三星半导体霸主之位?

2018-05-18 16:00 来源:华商韬略官方账号 三星

原标题:两次豪赌如何成就了三星半导体霸主之位?

文/华商韬略

今年初,三星公布已占据世界半导体芯片市场14.6%的份额,一举夺下英特尔把持25年的市场“老大”地位。

而40多年前,韩国的芯片产业还几乎是空白,刚成立不久的三星还在给日本企业代工,生产廉价的“地摊货”。

为什么韩国的三星只用40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半导体行业的第一名?

【1】

三星的逆袭,得益于它在半导体上一次又一次赌徒式的投资。

截止目前,三星电子是韩国最大的财阀,但它成立的时间不长。1969年,经营一家小商会的李秉喆创办了三星电子,开始生产黑白电视。

此前李秉喆从未涉足相关行业,但六七十年代,全球电子产业飞速发展,长期在商业世界的摸爬滚打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高附加值的行业是韩国未来的希望。

不过他当时的想法,也仅是给彼时在电子行业如日中天的日企三洋做代工。不是李秉喆志存不够高远,而是那个时代半导体技术垄断在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手中,刚起步的三星实在不敢有太多奢望,而且公司大多数人,都反对投资半导体,连政府也不看好。

这时,李秉喆的小儿子、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李健熙对父亲说:“爸,就算只有我一个人,也要试试看!”

【2】

众人反对中,李健熙开始创业。

1974年,他用自己的资金,买下韩国半导体公司,剑指当时正在兴起的内存技术,做存储器业务。

正常来说,存储器是手机和电脑以及大多数电子产品的主要部件,刚性需求,行业发展也应如是。但实际上,因为电子产品的市场多变,内存行业规律也很奇怪,重资产、强周期,价格大起大落,涨起来数钱数到手软,跌起来连自己都想砍。

初入行业的李健熙很快就尝到苦头,他曾先后50多次前往硅谷,引进技术和人才,倾注巨大的努力和投资,但公司依然不断亏损。

就在李健熙快走投无路时,李秉喆终于出手了。

其时,全球范围内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大环境变动,让李秉喆意识到,身处资源匮乏的小国,三星的未来可能真的是半导体。

考虑到此,他派出几名得力干将去辅佐小儿子李健熙,并表示“一定要在我闭眼之前开始这个事业,这样三星才会安然无恙。”

1983年,三星在京畿道建立第一个半导体工厂,正式向内存宣战。然而,父子两人都低估了这场战役的惨烈性。

当三星进入半导体时,远有行业最早的玩家英特尔,曾横扫80%的市场;近有日本企业异军突起,甚至打败了曾经的英特尔称霸行业。

三星突围,只能瞄准当时尚不起眼的美光,从她手中购得64K DRAM技术。可当三星好不容易突破技术封锁,行业的第一次衰退突然来袭。

1984年,三星刚推出64K DRAM,内存价格就暴跌,从每片4美元雪崩至每片30美分,此时三星的成本是每片1.3美元。换句话说,每生产1片亏损1美元。

到1986年底,累计亏损3亿美元,股权资本全部亏空。

如此事实导致,直到1987年,李秉喆去世那一天,他也没能见到三星半导体盈利。

【3】

半导体行业竞争残酷,但有一个好处:一旦熬过衰退期,你就是能号令天下的老大。

而在这个行业混的策略也很简单直接:要么拿钱砸死对手,要么被对手拿钱砸死。

行业衰退期内,由于市场不景气,昔日的行业大佬英特尔被迫退出,转行干起了CPU,NEC等日本产商也纷纷缩减投资规模。

唯独三星不知“好歹”,像赌徒一样疯狂地逆势加码。

“越是困难,就越要加大投资。”持续十多年的亏损,不但没能动摇李健熙的信念,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三星加大烧钱同时,还进行了人才计划,从日本聘请工程师,利用周末到韩国传授技术;到美国半导体公司招募有经验的韩国人,以爱国情怀感召,拉到自己麾下夜以继日的埋头战斗钻研技术......

1987年,苦熬多年的三星终于迎来行业转机。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