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华为人眼中的小米:从鲶鱼进化为独角鲸
2018-05-20 21:02: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王振洲
从一开始,小米手机的销售也是剑走偏锋,网上预约的期货模式一方面造成了饥饿营销的噱头效应(效果也比较好“自我控制”),另一方面其实也是“轻制造”模式对供应链控制不力而形成的掣肘。虽然华为这样的老资历玩家,并没有多少供货不足的风险,但是火爆抢购的传播效应,以及按需定产对减少库存风险的好处显而易见,另外,销售成本的降低也是促使华为学习类似模式的原因之一。不过,家大业大的华为,还有庞大的合约机市场、传统线下市场及海外市场,所以华为分立荣耀品牌专攻线上(与小米对标),原有品牌体系仍然保持各层次、全渠道覆盖,既在局部战场保持灵活机动,又保证了全面布局的规模效应。另外,华为虽然并没有什么饥饿营销的必要,但是能够适应电商特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确实是在与小米的“斗争”中逐步健全起来的。
五、“高”性价比
众所周知,小米一直坚持性价比竞争策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低价。实际上,小米1的上市价格1999,以它的体验和配置对比同价位,绝对的物超所值。然而,在2011年那个合约机为主的环境下,考虑到当时消费者在手机上投入的预算范围,这个金额已经有点奢侈了。国产机能够凭借性价比抛出这个定价,并一炮走红,让仰视外资手机价格的国内厂家拥有了宝贵的信心。受此鼓舞,华为在旗舰机的价格上很快打了翻身仗,虽然经历了D系列生不逢时的惨败,但是中高端P系列和Mate系列坚持了下来,现在看到P20 Pro站上5K价位,对于我个人而言,已经是不太能想象的场景了。市场是检验价格的唯一标准,只要性价匹配,用户认可就是成功。由此可以预见的是,三星的品牌溢价优势将很快荡然无存。
六、披着手机厂商外衣的智能家居百货商店
小米生态链的扩张范围和扩张速度惊人,个人认为这是把双刃剑。以投资来开路,的确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又极大降低了进军陌生垂直领域的风险,但是,不管是战略布局也好,拓展业务收入模式也罢,智能家居的行业积累和品质管控都不太适合短平快打法,如何有节制、有节奏的丰富业务场景或者投资标的,是小米快速成长之路必须面对的挑战。在外有乐视惨不忍睹的翻车事故现场、在内有凡客大起大落的过山车惊魂之旅,如果因为步子迈得太大,影响了基本盘,损害了辛辛苦苦打造的品牌形象,最终结果可能就不仅仅是得不偿失了。而华为终端在这方面就显得稳重得多,把钱花在刀刃上,哪些该大力投入研发、哪些成熟机会可一试身手、哪些不擅长的方向果断放弃,至少目前来看拿捏得还不错。
七、996的始作俑者
按照个人喜好,最后来吐槽一下。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小米的996工作制基本上从刚创立的2010年就开始了,甚至晚上9点下班在当时也曾经是奢望。随着小米的成功崛起,这个“万恶”的加班制度,却成了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基本配置,操着卖白粉的心思、过着买白菜的生活,却还被追捧为极客精神。可是回到华为头上,舆论就急转直下,虽然华为有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必须上班的“潜”规则,作为过来人,我感觉劳动强度也没到网络上传播的分分钟过劳死、年轻人都不愿再选择进入华为奋斗的这个程度。就拿本人作为例子,由于部门分工原因,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其实我在华为基本上没加过班,导致我去面阿里职位的时候,对方部门老大有点担心我没法适应他们的工作强度。另外,工作时间在华为心声吐槽、论战,似乎也算官方默许的排遣压力的“娱乐”方式。同样的加班文化,不一样的评价标准,似乎批判华为血汗工厂就成了政治正确。没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厂都要寻求价值观认同不是没有原因的。
以上,就是我这个华为前员工对友商小米的一点认知,好对手终于熬到了拨云见日的这一天,驱使生态进化的鲶鱼自己已经变身为千亿独角鲸。所有在这片海域顽强遨游的“猎食者”们,都应该感谢那些曾经引领探索未知的先行者。
祝福曾经混战于同一个战场,卧薪尝胆、被理想“忽悠”的小米加班狗们,财务自由,你配得上!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