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崇明区三星镇:崛起的魅力田园

2018-05-17 11:56:49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丽

  “我们的农民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凌林,但发展农业仍是必须的。”在三星镇有关负责人看来,农民家庭种几个大棚、几亩果园,有时候就能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且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有了指望,“这不是靠社会保障能完全解决的,因此农业仍是普惠程度最大的生计产业。”

  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民生。三星镇在做大做强白羊山产业的同时,积极挖掘特色,发挥优势。比如,为崇明老白酒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其附加值。“名扬江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的崇明老白酒已有700多年历史,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昔日在崇明乡村,家家皆酒坊。

  “我们要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东西融入产业发展。”三星镇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三星镇通过举办“金坛子”崇明老白酒民间酿造大师赛,吸引市民游客参与,同时建成集羊肉餐饮、特色购物、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羊文化产业园,进一步做深、做活农旅产业。“现在,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就为了吃上一顿正宗的崇明白山羊肉,品上一口正宗的崇明老白酒。”

  【世界级“厕所革命”让乡村更洁更美】

  乡村振兴兴在生态优,兴在产业旺,也兴在村容美。近年来,崇明正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三星镇的探索实践为推进这项工作提供了“三星案例”,老百姓也从中受益。

  “以前宅沟又脏又臭,现在宅沟清清爽爽,又能看到水里鱼虾游来游去了。”平安村村民李诚边说边带着记者来到自家屋后,这里有一条宅沟和一片小竹林,旁边有一座占地不到十平方米的生活污水净化槽处理站。“家里的洗菜水、洗脸洗澡水、抽水马桶抽掉的水、洗衣机排出来的水都通过厨房、厕所的管道连接到净化槽,经过处理后再排到沟里,出水水质能达到一级A。”

  这个处理站地面陈设简单,一个配电箱、两个窨井盖。工作人员打开一个井盖,里面是等待处理的生活污水;打开另一个井盖,里面布有管线、阀门、水泵、风机。工作人员捞出一只乒乓球大小的镂空黑色小球,里面贮藏着专门处理污水的特种菌类,他告诉记者,经过生物处理,污水变成清水。“这样的小球,一套设备里有几十个。”再用一根长柄拴着的量杯从槽里取出一杯水,清澈无味,肉眼看不见杂质,“处理后的清水,可以直接排入宅沟。”

  这样一套生活污水净化槽,安装费用由政府财政支出,设备每天耗电0.8度,可供二至三户人家、八到十人使用,可工作25年。三星全镇已有约1.5万农户用上了这种设备。每套设备都通过无线网络与镇上的信息化网格管理系统相连,运行情况和净水指标在后台一目了然。

  “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需要世界级的选手参与。”根据区委精神,三星镇去年初引进了中国中车集团。作为高铁列车制造的“世界级选手”,中车集团来到崇明,不是为了拓展高铁业务,而是凭借其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服务乡村“厕所革命”。三星镇使用的,就是中车集团山东公司的“多阶厌氧好氧净化槽”工艺。这种工艺充分适应了崇明农村住户较为分散的现状,净化槽施工简易,占地面积小,布点比以前的污水处理站更灵活,管线长度从上千米降到数十米,污水收集率大大提高,故障率大大降低,且出水水质更优。

  世界级的“厕所革命”让乡村更洁更美。多年前,崇明已全面消除了农村露天旱厕,农户用上了抽水马桶。如今,生活污水现代化处理成了“厕所革命”的“最后一公里”,除三星镇引进中车集团外,上海电气、北控水务、远达环保等行业领先企业已参与崇明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各乡镇因地制宜,自主招标。不久的将来,崇明乡村的环境面貌也会因完全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焕然一新。

  【田园综合体激发乡村产业“新活力”】

  “明月松间照,春风柳上归”。走进新安村村民杨汉生家中,只见屋内还有崇明传统的柴火灶,大铁锅里蒸着热气腾腾的崇明糕。灶面是蓝绿色颜料勾画的几棵树、几朵花,图画间写着两行黑色的毛笔字。这种土气、烟火气十足的“灶花”,如今已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杨和老伴王金秀都是七旬老人,老杨每月退休金4000元,老伴每月拿近1000元的农村养老金。老两口平时做些保洁绿化的零工,每年还有大约1万元收入,都享有农村合作医疗。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