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三星镇:崛起的魅力田园
2018-05-17 11:56:49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丽
以前,乡村还不叫乡村,叫农村。简单来讲,它是农民以农业为生、低密度居住的聚落形态。现在我们所说的乡村,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承载空间,而是要赋予其生产、居住、旅游、生态等多样化的功能。振兴乡村,不仅要建好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还要让乡村更有活力,更有魅力,让农民享受更好的生活。
【打好生态“底色”才有发展“底气”】
三星镇,位于崇明岛西端,最早居住的渔民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星来安排渔业劳作。“三星”由此得名。眼下,正是三星镇的海棠开得最美的时节。天气晴好,宏海公路边,海棠成溪,市民游客纷纷赏花拍照,好不惬意。正在这里举办的海棠文化节,融入了骑游、摄影、书画等元素,让人们在感受生态魅力的同时,享受到了高品味的文化盛宴。不过,谁能想象,这样一片“海棠花溪”,以前竟是一片脏乱差区域?
几年前,三星镇还存在一些低效工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上海市11个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之一的三星镇项目正式启动,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并平复还耕等工程也同步进行。在这过程中,三星镇完成1.7万亩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优化各类用地空间布局。
“以前这里是一个老旧印刷厂,已经关张废弃了很长时间。现在这里变成了海棠苑,我们走出家门就能‘逛公园’,还有健身步道可以用来晨练散步,大家非常喜欢!”三星镇协进村村民施忠强指着宏海公路两旁的海棠树告诉记者,几年前,这片区域是典型的“脏乱差”,后来,镇里借土地整治和全区建设生态廊道的契机,在这里种上了大片海棠,如今环境变好了,老百姓休闲也有了好去处。
记者了解到,几年下来,三星全镇已栽植各类海棠2.5万株,以垂丝、西府、贴梗、木瓜等品种为主,多品种海棠点状混植,总面积超过2700亩,分“一道二苑”:“一道”即三星海棠廊道,“二苑”是指海棠苑三华公路片林和海棠苑宏海公路片林。这些或淡白浅粉,或红若云霞的海棠形成的生态廊道,已被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海棠花溪”。此外,环西沙明珠湖景区的海棠特色廊道也已初具规模。
“打好生态底色才有发展底气。”三星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打造生态廊道,不只是种种树这么简单,而是要让生态环境效益持续转化为生态发展效益。近年来,三星镇在海棠花溪成功举办海棠文化节、中国最美村镇上海地区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带动了农产品、住宿、观光等多种消费,老百姓从中得了实惠,对生态廊道建设举双手赞成。
“前不久,崇明申办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成功,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大好机会。”这位负责人说,接下来,三星镇将在增加海棠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与科研机构合作,争取将三星打造成全国优质海棠的种源基地,以此助力崇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做大做强生态农业这项“生计产业”】
繁荣乡村经济,让乡村发展有质量,产业旺是一个重要标志,而乡村产业兴旺首先要农业旺。作为农业大区的一个农业大镇,三星镇依托优越自然环境,大力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崇明白山羊名声远扬。三星镇则是崇明白山羊养殖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白山羊养殖基地及纯种崇明白山羊保种基地,建立了以养羊示范户、示范小区、示范村为龙头,群养、散养相结合的养殖体系。全年白山羊出栏总量3万头,增加农民收入2500多万元。
养殖基地干净的羊舍内,羊儿欢快地嬉戏。“羊床是竹制的,有利于保持干燥,半开放式的设计,利于通风和散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头羊都必须通过卫生检疫,然后戴上黄色耳环作为“身份证”,“羊吃的是新鲜牧草和芦笋秸秆,利于营养吸收。排泄物都通过专门管道收集,经处理后变成沼气通到农民家中,循环利用。”
崇明农民中养羊最成功、最有名气的要数凌林。2013年,她在三星镇白手起家,养羊、宰羊、卖羊,亲力亲为。5年多来,凌林的养羊规模越来越大,还经营起了“凌一刀”连锁餐饮酒店。从全崇明最会杀羊的“女汉子”,到拥有三家餐饮酒店的女企业家,再到成为崇明政协委员、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凌林感到,一路走来不易,而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要带动其他养羊户增收,再为崇明的农业旅游发展出把力。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