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组织30年演变
2018-05-14 03:08:55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由此可以看出,华为推行的事业部和地区公司制可以看成是华为经济利益的主要来源,公司总部,主要是公司职能部门代表公司总裁对公司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对各事业部、子公司、业务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总部主要做重大决策控制和服务,以集中优势资源和精力突破市场难点。
当按照职能专业化原则划分的部门与按某一对象专业化原则划分的部门交叉运作时,在组织上就形成了矩阵式结构。这种矩阵式结构主要体现在地区不同事业部发生业务往来的时候,为了市场目标,此时地区部和事业部采取会同作战的方式,这种会同作战采用的管理结构就是矩阵式管理结构。
当然由于此时华为已经由单一产品提供商向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而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大多数时,为了完成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华为的事业部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联合作战,共同拓展客户需求,此时这种联合作战的管理形式就是采用矩阵式管理组织结构进行的。
华为这种二维矩阵式组织结构,极大促进了华为的战略转变和成功实施。由于事业部制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行统一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极大调动了华为内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使得子公司内部的高层领导者摆脱了日常事务,集中精力去考虑宏观战略。同时还锻炼和培养了本事业部的综合管理人才。而华为地区公司的建立为华为开启了新的销售渠道,极大节约了华为的综合成本,也使得华为的组织结构向矩阵式跨国集团化迈进了一大步。
这样,华为在经过2000年到2002年的停滞后,在2003年又获得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销售规模首次突破300亿人民币的关口,这也为华为的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华为公司经过第二阶段的调整后,尽管在2001年遭遇了国际市场外部环境的全球IT泡沫破裂的影响,使得其销售额在2000年到2002年三年的时间里基本停留在220亿规模。尤其2002年,是华为历史上唯一一次销售下滑的年份。但到了2003年后,外部环境开始复苏后,得益于华为持续进行的组织管理变革的作用,其销售额很快突破三百亿,达到317亿人民币,依然保持超过50%的增长。
这一切,不能不说华为前期管理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第三阶段(2004年~2012年):真正的全球化
时间来到2004年,华为基本上每年仍然以超过40%的速度在增长。到了2012年,其销售额已经超过两千亿,达到了2202亿人民币,员工人数也从2004年的3万人,到了2012年的13.8万人。到2012年华为已经超越所有竞争对手,包括其最大的竞争对手爱立信,正式成为该行业的老大,公司也完全成为了一家跨国化的大企业,其海外销售占比已经超过70%。
同时,华为也于2010年,在销售规模达到1853亿元人民币(238亿美元),首次进入全球500强企业,排名397位,其后世界排名稳步前进。到了2017年,其排名已经进入到全球100强以内。我们把华为这一段时期的经历,称为华为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华为在产品开发战略上采取了纵向一体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并举的战略;在市场竞争战略上,采取与“合作伙伴”共赢的战略。公司也由全面通信解决方案电信设备提供商向提供端到端通信解决方案和客户或市场驱动型的电信设备服务商转型。华为这个时期的组织结构,相比成长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渐进式的演变,从原来的事业部与地区部相结合的组织结构,转变成以产品线为主导的组织结构。
华为从1998年开始聘请IBM的顾问对公司进行流程改造项目(主要内容涵盖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客户关系管理CRM),到2003年,该项目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其组织结构也跟随这些变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2004年后,华为再次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但基本上是在2003年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但主体结构依然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线制的组织结构模式,以化小利润中心的模式,加快决策速度,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这次组织机构的变革,使得以IPD、ISC、CRM为主干的流程更加成熟;同时,公司辅以财务、人力资源等变革项目,全面展开公司业务流程变革,引入业界实用的最佳实践,并建设了支撑这种运作的完整IT框架。
可以说,这次组织结构的变革与调整,为其权力的重新分配以及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作出了充分的贡献,使得华为建立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组织运作体系。同时,产品线形式的采用能够更有效地和顾客就产品展开广泛的交流,并及时发现和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有力增强了华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