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组织30年演变
2018-05-14 03:08:55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华为也是在这段时期,逐渐的从集中化战略转向横向一体化战略,从单一研发生产销售程控交换机产品逐渐进入到移动通信、传输等多类产品领域,战略也开始朝着多元化方面发展,从而成为一个能提供全面通信解决方案的公司。
正是在1995年,开始在北京成立研究所;到了1996年,又开始广泛进军国际市场。随着华为的战略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组织结构也在随着战略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我们将这一时期的华为称为其第二阶段。
我本人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进入到华为公司,这一时期,华为内部各方面都处在一个进行规范化的过程中,所以我们也可将华为的这一时期称作为走出混沌阶段。我也很有幸见证了华为走出混沌的这个过程。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使得华为在传统的程控交换机领域的利润被吞蚀,造成其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这时的市场需求也开始出现多样化。
面对如此的竞争环境,华为只能是进行转型求发展。
在产品开发战略上,由单一集中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地域方面,由聚焦国内市场向同时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优先转变;而市场拓展方面,依然沿用的是“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选择从发展中国家开始做起,以低成本战略,逐步将产品打入到发达国家市场。
例如,华为从1997年就开始在独联体建立合资公司,以本地化模式开拓市场。尽管这个过程异常艰辛,几年都没有什么回报,但华为依然坚定信念,终于在2001年,独联体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算是取得了海外市场的初步成功。随后,其它国家的拓展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1999年,其海外业务收入占其纵营业额的4%不到。到了2008年,其海外收入已经占其总营业额的75%,从而成为了一家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公司。
在这一时期,华为原有的集权式的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势已经变成其发展的劣势,缺点也日益突出。
一个是没有专门的职能结构,管理者负担变得越来越重,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很困难;另一方面,华为的员工数量也极速的增加,到1998年员工总数已经接近8000人,销售规模也接近90亿,如果还沿用原有的的旧的管理组织结构,肯定就会制约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此基础上,华为在不断进行的管理变革工作中,也开始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从划小经营单位开始,建立了事业部制与地区部相结合的二维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如下:

该组织结构是一个典型的矩阵型的组织结构。其中事业部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企业宏观领导下充分授权,拥有完全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二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的一体化,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
为了能推行这样一种相对复杂的组织结构,华为在1998年定稿的基本法第44条中,就组织结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公司的基本组织结构将是一种二维结构,按战略性事业划分的事业部和按地区划分的地区公司。事业部在公司规定的经营范围内承担开发、生产、销售和用户服务的职责;地区公司在公司规定的区域市场内有效利用公司的资源开展经营。事业部和地区公司均为利润中心,承担实际利润责任。
在第45条中,提出了管理部门的构建原则,即职能专业化是建立管理部门的基本原则。而公司的管理资源、研究资源、中试资源、认证资源、生产管理资源、市场资源、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等,是公司的公共资源。
在第46条中,提出了事业部建立的原则,即对象专业化原则是建立新事业部门的基本原则。事业部的划分原则可以按产品领域建立扩张型的事业部,实行集中政策,分权经营,是利润中心;按工艺过程建立服务型的事业部。
在第47条中,提出了地区公司的划分原则。地区公司是按地区划分的、全资或由总公司控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地区公司在规定的区域市场和事业领域内,充分运用公司分派的资源和尽量调动公司的公共资源寻求发展,对利润承担全部责任。在地区公司负责的区域市场中,总公司及各事业部不与之进行相同事业的竞争。各事业部如有拓展业务的需要,可采取会同或支持地区公司的方式进行。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