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一次又一次传闻后,小米上市的消息终于成真了。5月3日,小米正式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这将是港交所第一支“同股不同权”的股票,也将基本没有悬念地成为2014年以来全球最大的IPO。
小米的故事非常传奇,这家成立只有7年左右的公司,手机出货量已经排到了全球第四。此次上市,雷军也很有可能被推上中国首富的宝座。在国内,雷军素有“雷布斯”的美名,很多人把他比作中国的“乔布斯”。以此来表达对小米取得的成就的肯定。
可是,“雷布斯”是否已经达到了可以与乔布斯平起平坐的地位?小米与苹果的差距有多大?此前,我们并没有客观的数据,如今借着招股书公布的数据,我们终于可以将小米和苹果进行一个直观的对比。而事实上,小米比苹果大概差了9条街,“雷布斯”努力的空间还有很大。
在进行对比之前,需要解释两个事情:1,本文选取年度数据,小米是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的财年,而苹果的财年是截止到2017年9月30日,故二者会有一定的误差,但统计的都是四个季度,同时双方的差距足够大,这样的误差并不影响最终的结论。2,除百分比外,本文使用的货币单位均为人民币,苹果公布的数据以美元为单位,需要转换为人民币,本文以5月4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行转换(1:6.352),这方面的误差确实存在。
营收仅为苹果7.3%
营收方面,小米在2017年的营收为1146亿人民币,苹果在2017财年的营收则达到了2292亿美元(约14561亿人民币),小米的营收规模只有苹果的7.3%,双方的差距十分直观。
当然,应该看到的是,小米仍处在上升期,2015、2016和2017年的营收分别为668亿、684亿及1146亿人民币,特别在2017年,小米的增速达到了67.5%。而苹果的增长似乎正在疲软,在201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17年虽然有所回升,但仍然没能重现2015年的营收水平。一个正在原地踏步,一个正在高歌猛进,如果小米能保持年复合67.5%的增长态势,超越苹果也是指日可待。当然,这个难度恐怕非常大。
从增速来看,小米在2016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增速只有2.4%,在后续的发展中也难免不重复这样的困境,所以,赶上苹果在短期内会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营收构成需要继续多元化
营收的构成上,截至目前,苹果和小米都十分依赖智能手机的业务,iPhone的收入占苹果营收的6成多,而小米手机的营收则占了小米营收的7成。
需要看到的是,在iPhone之余,苹果的iPad、mac已经成为独立的业务,并且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小米虽然发布了手环、笔记本电脑、电视等硬件产品,却仍然没有在手机之外发展出一条强大的产品线。
在地区分布上,苹果的产品遍及世界各地,虽然本土市场仍然是营收的主要来源,占比达到了4成,但欧洲、大中华区、日本、亚太市场都是苹果重要的营收来源。相比而言,小米过于依赖国内市场,营收占比达到了7成以上。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处于下滑态势,小米还需要拓展更多的市场以扩大营收来源。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小米IOT和生活消费品上的营收占比正在逐年增加,已经从2015年的13%迅速增长到2017年的20%,而且,小米在招股书中表达了对IOT业务的重视,将其视为扩大营收来源的重要方面。而在全球化的战略上,小米也在其他国家取得成功,据媒体报道,小米手机在印度的份额达到了30%。小米全球市场营收的占比也从2015年的6.1%迅速增长到目前的28%,如果进展顺利,相信小米可以逐步完善收入来源。
研发投入掣肘 投入量仅为苹果4%
看起来小米处在非常健康的上升期,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乐观,在研发投入上,小米的投入力度可能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掣肘。2017年,小米研发投入31.51亿美元,占总成本的25%,仅占苹果投入量的4%。而苹果2017年的研发投入为115.8亿美元,占成本投入的30%。也就是说,无论在投入的绝对值上,还是投入力度上,小米都不算高。
对于科技公司,研发投入是重要的考量指标。小米成立时间并不长,需要补齐在研发投入上的缺失,如果这项投入持续不足,将很可能是小米的隐患。
利润率、销售效率困境
小米与苹果的最大差距体现在利润层面。2015、2016及2017年,小米分别产生亏损76亿,净利润491.6亿以及亏损439亿,这项数据受到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的影响,所以本文选用经营利润的数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