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利真空期R15却再创热销第一,OPPO“承包”爆款的逻辑是什么

2018-04-25 12:30:4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秋军

  苹果、华为、三星在技术研发上的最大特征就是自研芯片,苹果和华为掀起了AI芯片之争,三星的猎户座系列终于补上了全网通短板,以至于小米也开始发力芯片,只是小米芯尚不能产生品牌拉力,仍需继续澎湃。

  OPPO的门道有些不同,将“研究”与“开发”并行。

  研究是针对一些三五年内可预见的前瞻技术进行提早布局,例如AI、AR、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储备。在不久前,OPPO测试了3D结构光视频通话技术,开始抢滩5G技术,有人猜测,或许OPPO将会是第一个基于5G技术探索出有用户价值的应用场景的手机厂商。

  而开发则是OPPO始终遵循的以解决用户核心诉求为目标,来进行的产品优化。比如充电和拍照,就是一代代技术开发强化而带来的产品优秀体验的标签。

  在OPPO对技术研发的重视下,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的前十位企业中,OPPO首次进入前十,排名第八位,也是唯一一家纯手机终端的厂商。

  日前,OPPO宣布成立OPPO研究院,并在北京、东莞、深圳、上海、日本横滨、美国硅谷等科技前沿地带设立了研究中心,已然是国内研发中心数量最为庞大的厂商之一。

  2、产品力

  OPPO CEO陈明永曾在公司的内部交流中表示:“产品始终要以用户为裁判员,以市场为试金石,要让大多数人认可和喜欢,这才算是一个好的产品。”

  陈明永的观点无疑解释了另一个现象:近两年手机行业不乏OPPO的追随者和效仿者,借鉴OPPO的产品风格,沿袭OPPO的营销策略,在渠道策略上费了很大力气去深挖线下,结果却难言差强人意。

  答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力上,当手机的电池容量面临短时间难以突破的天花板时,OPPO选择了从充电的角度去解决这个痛点;当用户选择将手机作为主要拍照工具,甚至重要程度超过通讯本身的时候,OPPO的策略不是一味地提高摄像头像素而是在对焦速度、成像质量、防抖等底层技术上进行创新。

  在OPPO R15上同样如此,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纯色机身的固化设计的时候,OPPO结合年轻人的心态诉求,创新推出渐变机身,在外观上首先吸引一批眼球,在OPPO R15的天猫和京东旗舰店上,网友对渐变机身的好评也印证了全新的手机工业审美潮流。

  再比如,在拍照的优化上,硬件层面与索尼合作,联合推出IMX398传感器,再加上5倍无损变焦技术、AI智慧美颜、3-HDR技术等软件的优化,这些都是产品热销背后的产品力表现因素。

  3、营销加持

  华为、荣耀、小米、金立、努比亚,甚至是糖果之类的新兴品牌,都开始玩起了明星代言的套路。明星代言意味着品牌粘性和情感沟通,可当无数手机厂商涌入后,“明星池”已经有些浑浊不堪。

  在OPPO R15的发布会上,浙江卫视请来了郑恺、王俊凯、陈伟霆、李易峰、周杰伦等OPPO明星家族成员,加上萧敬腾、田馥甄、于文文、陈粒、郭富城等歌手的加入,这种营销上的创新在OPPO R11发布会上已经有过尝试,这种“利出一孔”的营销模式为OPPO R15换来了超过5000万的关注量,奠定了爆款的前提。

  而在发布会之外,OPPO策划了《热舞吧!青春》的微电影,以“紫”为年轻表白态度,而在今日头条发布的数据中,OPPO R15的星空紫配色成为关注度最高的机型。其实早OPPO R7的时候,OPPO就凭借《我是你的喋喋phone》演绎出了不一样的态度,这一次再次抓住了年轻人群的诉求。

  在成熟的市场面前,用户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品牌需要的恰恰是赋予其不同的价值感。OPPO俨然深谙此道,营销加持的内在价值在于更直观的打通品牌和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并以此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

  结语

  借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手机市场的“寒冬”或洗牌,不过是下一次螺旋上升的开始,OPPO业已证明了这一道理,不管是研发、产品还是营销,都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核心诉求,而用户给予OPPO的回报或许就是一次次的爆款。


红利真空期R15却再创热销第一,OPPO“承包”爆款的逻辑是什么



关注ITBear科技资讯公众号(itbear365 ),每天推送你感兴趣的科技内容。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