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都在谈生态 华为的生态有什么不一样?

2018-04-22 21:31:39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丽

如今,生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及,这的确是一个好的趋势;不过,生态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如何将口号变成行动,并将其夯实、促其创新、助其繁荣至关重要。

事实上,在诸多企业提出的生态理念中,很多企业打造生态系统的出发点并不纯洁,他们都想通过打造一个生态,让伙伴到自己的圈子里做事,为自己打工。在这一点上,华为的做法更具借鉴意义: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这块最肥沃的“黑土地”上可以种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是让各个伙伴的内容、应用、云在上面生长,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户。

华为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不久前的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8上,笔者从华为生态伙伴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华为守规矩、讲规则、重承诺”。这是他们与华为合作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地方,不仅如此,华为的做事风格和做事方式也在影响着他们:“与华为合作不止是做生意,我们还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方法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指导我们自己做大做强。”

我们常说:“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但这些原本最浅显的道理,若想真正做到反而很难。在业务上恪守自身的边界,在合作上99%都留给生态伙伴自己只拿1%,这样的理念不仅被华为喊了出来,还在现实中真正做到了。

大家都在谈生态 华为的生态有什么不一样?

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华为强调的是ICT生态

过去,我们总说互联网是一个天生去中心化、打破信息边界的领域,但现实则是,互联网行业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心化”的巨头。不管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巨无霸企业,还是今天人们热议的美团和滴滴两大独角兽企业,他们都在变得越来越像,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多。

毫无疑问,这些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都是平台型、生态型的公司,但它们所建立的生态,虽然也具有互惠互利的特点,但更多还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生态,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的生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就像那句老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在早期,这些互联网企业通过或免费、或补贴的方式聚拢大批伙伴和用户,但好景不长,在收割完流量红利之后,不少企业终于露出了獠牙,开始收割伙伴和用户;不仅如此,一些处在互联网生态核心的巨头们还拥有无比强大的“吸血”能力:如果你能够在巨头的阴影下与巨头相安无事,一方面是因为你的贡献度够大,另一方面则是你还没给他们造成威胁;一旦被认为有威胁,要么被收购,要么被复制。

因此,在互联网领域,我们通常都会说某某公司的生态,却少有人说电商生态、游戏生态、手机生态等。在一定程度上,消费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这样的中心化生态模式,但这同时也表明,有些生态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好。

相比较而言,主要面向企业级客户的ICT生态则要复杂很多,这也决定了要满足企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不是靠一两家企业就可以的。因此在华为所强调的不是建立华为生态,而是建立ICT生态,这不仅符合生态伙伴之间共生共赢的初衷,也体现了华为在建设生态系统时更为开放的心态。

在华为致力建设ICT生态过程中,从2017年华为EBG中国区首次提出生态伙伴(Σco-Partner)的理念,到今年共赢ICT“生态纪”、实现生态的指数级繁荣,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正日益壮大:参与企业数量更多、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给企业客户所带来的服务内容也更为丰富。

得益于ICT生态系统的繁荣,不仅华为EBG中国区在去年实现了超过40%的增长;去年还首次出现了过百亿营收的合作伙伴,以及两家营收过10亿的合作伙伴和60多家营收过1亿、630多家营收过千万的合作伙伴;企业客户同样也收获了更加丰富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过去一年,华为联合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了超过530个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2800多个项目中落地。

可以说,在华为牵头构建的ICT生态中,企业、伙伴和华为都找到了自己的“利益点”。以神州数码为例,就在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8上,神州控股董事局主席郭为正式宣布启动“大华为”战略,将分散在不同业务板块的华为业务进行整合成立了大华为业务群,第一次实现了跨上市公司平台的资源协同,真正将生态伙伴间的合作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从2011年,神州数码与华为的合作至今,经过数次的合作升级,神州数码与华为的合作已经覆盖华为的多个产品线和服务领域,双方合作规模突破百亿元,覆盖合作伙伴超过3000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

大家都在谈生态 华为的生态有什么不一样?

先成就伙伴再成就自己

华为说到做到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