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2018年销售超百亿美金如何实现?
2018-04-12 08:35:53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冬梅
最近,华为公布了2017年的财报。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华为企业业务的表现。因为它是增长最快的业务,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549.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1%。在2018年,华为企业业务的目标是超过百亿美元,华为将其定位于“五年成为顶梁柱业务”。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表现。仅仅还在几年前,华为企业业务还是主要“卖盒子”的模式,但是伴随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序幕开启,它率先转型成功,而昔日的竞争对手们——思科、惠普、IBM们陷入长期低迷转型并不成功的阶段。现在,很难找到一个相似的竞争对手,因为华为企业业务在做的事情已经成为“IBM+思科+EMC+亚马逊……”。
我特别好奇背后的原因,近日,在深圳华为总部,我与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进行了深度对话,希望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在是线性增长,未来是指数增长
从2014年开始的这几年,华为企业BG连续实现了超过35%的年复合增长率,是华为内部增速最快的业务集团。阎力大却说,这只是开始。
“华为企业BG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长,大的背景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而目前这个进程是在从0到1的初级阶段。一旦数字化转型开始爆发,我们的增长也将从现在的线性增长成为指数级的增长。”阎力大表示。
的确,一场围绕AI、物联网、大数据的数字化大潮已经扑面而来。最先被波及的是to C的互联网,而下一步,必然是to B的各行各业。在去年底,华为修改了自己的愿景,新的愿景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华为企业业务的使命就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组织”。
这个使命如此之大,以至于市场具有无穷想象力。在新落成的华为企业业务展厅中,我看到了一幅幅各行各业实现“新ICT”的图景:智慧城市、数字银行、智慧交通、智慧能源(600869,股吧)、智能电网……这一切都是未来华为企业业务高速增长的强大支撑。
从“平台+生态”到“平台的平台”的本质
阎力大认为,华为企业BG取得的成绩,除了外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华为在与客户和生态合作伙伴合作中所采取的做法。
“在企业ICT业务上,懂行业者得天下,我们是和客户联合创新。”阎力大说,“如果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是技术驱动,那么当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一定是业务驱动,传统企业会拿到转型的主导权。”
在和生态合作伙伴的合作中,华为同样采取的也是“开放”策略。例如,华为在全球开放了11家面向企业市场的OpenLab,为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基于行业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化等技术的开发环境,形成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创新能力,打造面向客户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新ICT生态。
我认为,华为企业BG之所以能在2014年之后高速增长,就是理清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尤其是和客户、生态合作伙伴实现了优势互补,构建了一个良性运转的新ICT生态。阎力大对华为企业BG的定位是“平台+生态”,在自己和客户、生态合作伙伴之间形成了一个“铁三角”,客户懂行业,生态合作伙伴提供丰富应用,华为企业BG则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平台。
去年下半年,阎力大将“平台+生态”再进一步阐述,提出了做“平台的平台”定位。他说,当行业的领军企业都做数字化转型时,他们需要建设业务平台,华为将成为支撑其“平台的平台”。用华为的说法,是做“黑土地”,客户在上面可以“种玉米、大豆、高粱”。
当华为遇到BAT们,谁是真正的平台?
作为同时关注互联网和IT领域的自媒体,我注意到最近这几年,BAT等互联网巨头也在提类似的说法,即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水电煤,开放、连接、赋能。
那么,当华为遇到BAT们,谁才是真正的平台?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阎力大时,他给我讲了一个智慧城市的故事。
刚开始的时候,建一个电子政务网站就是“智慧城市”,这是1.0阶段;后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做一个惠民的APP,就称之为“智慧城市”,这是2.0阶段;但是,这些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归根结底是解决物理问题,所以只有部署物联网,才能真正触及城市治理的根本,此即3.0阶段。
阎力大说,互联网公司最容易发力的是云端,或许这在1.0阶段的管理数据、2.0阶段的互联网数据是适合的,但在3.0阶段,必须将物联网数据、管理数据、互联网数据打通,这时候华为这样在底层具有领先优势的公司向上发力,端管云协同,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上,很少有其他公司能够企及。
“如果说早期智慧城市治理的是管理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分别是江河和海洋,而物联网的数据就是宇宙星空。”阎力大这样比喻。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