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进入快递市场的时间算比较晚了,但崔维星选择切入的这一“细分市场”如今已经开始见效。根据德邦物流公布的招股说明书,公司2016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70亿元,其中公路快运业务126亿元,占比74%,快递业务营收41亿元,占比24%,尽管公路运输业务仍占比更大,但快递业务已经扭亏为盈,而且是逐年增速最快的业务。
既然做快递了,经营模式又主要是直营,自然会有很多人拿德邦与顺丰比较,在上市前一天的庆祝酒会上,崔维星也毫不避讳地自己主动提起了顺丰。
“德邦物流要发展,要做快递,有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如何跟顺丰竞争。”崔维星说,“其实我们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
崔维星首先做的,是学习华为。他认为,华为是当今中国管理最好的公司,但很多人学习华为学的都是表象,华为管理的核心其实是绩效考核,也就是“分钱机制”。

数字化指挥中心
过去三年,德邦就一直在对标华为做绩效考核,从2015年以来连续推出了长期激励、考核变革、超利润分享、职级薪酬体系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核心是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比如2016年推出的末位淘汰制,就是以业绩为基础开展个人绩效评价,“让好人拿到钱,差人清除出队伍”,并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学习华为就要贯彻淘汰制,干部每年要淘汰10%,这个说起来容易,能执行么?都是朋友、都是兄弟,甚至是叔叔、兄长、阿姨,一转身就淘汰了,回老家还能活吗?”崔维星对这几年公司淘汰制的执行和落地还比较满意,“我们严格按照流程办法去做,能够把差的人和好的人选出来,把好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差的人也能找到合适的岗位,还要做到淘汰的人只有自己知道,外人不知道,再找工作能找到个工资更高的工作。在绩效考核方面,我觉得华为可能做到90分了,德邦可能做到60分了,其余学习华为的公司,我没有见到做到50分的。”
这样的淘汰机制的落实,对德邦来说的确很不容易,因为公司的管理层基本是通过自主培养,并内部提拔而来。从2005年开始,德邦就在物流行业里率先启动校招,并为此设立了一套严格缜密的培训和选拔机制。
一个新人来到德邦,面对的就是像游戏打怪一样的通关任务(上升通道),截至目前,德邦98.5%的管理干部来自于内部提拔,管理层的平均年龄只有27.5岁。比如德邦的其中一个轮值CEO韩永彦,就是在2007年通过校招进入德邦的,历经10次轮岗,辗转8个城市,从最基层的统计员一直做到了目前的高级副总裁。
“德邦就是要用华为的管理办法,咨询公司的最佳实践,加上德邦物流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创新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力来和顺丰做差异化。”崔维星总结道,而对于未来的行业竞争格局,他也认为纯粹以运输货物重量作为业务类型划分的标准越来越模糊,国内物流快递行业的业务渗透和融合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德邦的定位也将是以物流为核心,零担、快递、整车与仓储供应链的综合供应商。
这其实也是顺丰们共同认可的行业发展趋势,并且切入的速度比德邦要快得多。与顺丰等看准就做,容许试错不同的是,崔维星还是更相信,阶段性的快一步慢一步,并不能决定胜负,关键是做企业的方向要对,此外就是要坚持不懈,第三则是要讲究方法。
这确实是一个长跑冠军的思维方式。
“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长跑吗?”崔维星曾自问自答,“因为对于我来说,长跑赢的机会最大。”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