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vivo,现代高楼里的“新工匠”
2016-08-23 23:44:59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网络整理
“但公司从来不会拿这些给我们制造压力”,说到这里,卜祥玉感慨:“如果由于突发状况无法赶上既定上市期,公司宁可承担损失延后上市,也决不允许达不到期望值的产品流入市场。”这是vivo一贯的原则。然而每到这种情况,研发团队却会给自己巨大的压力:“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因为这证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够好。”
这段时间里,研发部办公室的灯经常到凌晨两三点还亮着。在最后的攻坚阶段,各个部门的工程师们甚至自愿被“关”在实验室里连续熬了一个礼拜,连吃饭都是由其它部门的小伙伴送过去。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让卜祥玉感到艰辛:“都是刚毕业就在一起工作的伙伴,这么多年在一个团队,大家都养成了一样的习惯”卜祥玉鼻梁上厚厚的镜片也无法阻挡他眼睛里闪烁的光芒:“那时的我们像一股麻绳,拧着劲,就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从他的眼神中,我仿佛看见了《瓦尔登湖》中柯洛城里那名做手杖的匠人的影子——“材料纯粹,他的艺术纯粹,结果怎能不神奇?”
纯粹意味着专注。专注于产品本身,对技术及细节精心雕琢,这是保障极致品质的必然选择,也是这群工程师门的研发艺术。
vivo的光学实验室
“火眼金睛”是怎么炼成的
在卜祥玉的技术研发团队里,还有一位大神级工程师严思志,因为用肉眼就可以辨别色温,他总是被叫做“火眼金睛”。在他浓密的眉毛下面,的确有一双深邃黝黑的眼睛。
这双眼睛从两年前的“阿波罗计划”起就开始研究拍照。
vivo的“阿波罗计划”是以Xshot为起点开启的重点研发手机拍照的计划。就像美国著名的登月计划一样,这个计划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公司专门为这个项目成立了新的部门与研发小组,甚至将工程师们打包送到美国,与高通公司的工程师在同一个工作室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研发沟通,严思志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vivo的研究重点还在Hi-Fi,拍照方面的技术基础在行业中并不拔尖,但他们希望做出行业里最好的拍照手机。严思志说,为了攻克难题,他在美国的那段时间,白天要和高通公司的工程师解决技术问题,晚上又要和中国的同事对照调整参数,这样几乎一整天都在工作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半月。这样集中全部资源的研发努力最终使Xshot成为当时市场中手机拍照技术最顶尖的产品之一,创造了数个行业第一,得到许多发烧友的热捧。对于80%都是从“阿波罗计划”才开始研究拍照的工程师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艰难而令人欣慰的胜利。
那短短数月的研发周期,最后竟然为vivo积累了如此多的拍照技术,如今回想起来,严思志也觉得实在不可思议。
“如今研发部的同事们对单反的调校、PS、摄影都非常了解,甚至有人成了摄影大神,业余还会街拍。”卜祥玉对记者说,因为研究拍照,他的审美水平也大大提高,就连他的妻子也喜欢带着他逛街,请他提出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建议。而严思志也由以前的“周末宅男”变成了如今一到周末就出去拍照摄影甚至观察专业摄影棚的“摄影专家”。
这群“新”工匠对待生活的态度已经不能简单用“热爱”来形容,他们对研发的热情,几乎到了“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的极致地步。
卜祥玉与严思志进行拍照参数调试
从索尼的工业设计到老罗的情怀,“工匠精神”似乎是手机行业永恒的命题。vivo也提出过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看法:“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只是回到传统,更不是守旧,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传统在当代的技术背景下,从当下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赋予其新的价值。”
这群来自vivo的研发人员虽然在现代高楼里办公,但是却有着传统工匠的坚持、专注与敬业,同时又赋予了这份匠人精神新的含义。他们体现的新时代的匠人精神,融合了对新技术、新思维、新生活方式的审美与思考,是现代意义上的专注、专业与创新的结合体。他们在生活的洞察上进行创新,在技术的沿革中寻求挑战,在手机拍照领域追求着最极致的美感。
这份匠人精神,可能会令他们更慢、更难,但是他们乐于如此,也必须如此,也将一直如此。(转自南方人物周刊)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