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方人物周刊:vivo,现代高楼里的“新工匠”

2016-08-23 23:44:59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网络整理

(注:此文属于腾讯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发现生活之美

“挺可惜的,大家都有那样很微小但真实的时刻,我觉得应该被更好的呈现出来。”

说这话的是韩伯啸,vivo公司一名产品经理。彼时他在地铁车厢,观察旁边女生如何给自己的自拍磨皮美白。“没有毛孔了,连皮肤的肌理都没有了”,他这样形容那张照片:“照片里只是一个漂亮到只有五官的面孔,这个面孔却无法让我产生任何感想。”

韩伯啸认为,每个都有自己最独特的美,他希望能够将每个人的不同展示出来:“只有在真的基础上,美才会有感染力。比如一个喜欢跳舞的女孩子刚练完舞,拍了一张自拍,这时她面颊的红色,额头的汗珠都是真实的有张力的细节,这些细节能让你感动,让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人物的气息。我们要把这些呈现得更美,而不是直接抹除它们。”

他这样比喻:一个平庸的工匠,手下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样的,但一个优秀的匠人,却能让每一件作品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他希望能够成为后者。

X7产品经理韩伯啸

这种对美的理解并不是无所依凭的。作为一家“接地气”的公司,vivo所有的员工,包括副总甚至老板沈炜,都有过在柜台卖手机的体验。“我们每年都会到卖场站柜,与导购同吃同住,跟他们聊天,亲自向消费者销售一部手机。”直接接触消费者,才能让产品与研发人员更深切地感受到消费者想实现怎样的拍照效果,需要什么样的拍照功能,X7另一位产品经理胡宇航告诉记者。他刚刚从从成都、南京、西安站柜回来,嗓子因为长时间和消费者说话交谈而变得沙哑。

X7plus产品经理胡宇航

站柜之后的调研报告,仅关于自拍的就长达三百五十多页。基于这些观察,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用户用前置摄像头拍照与用后置拍照的频率其实不相上下,甚至,晚上21点以后前置拍照的频率更高,然而分享的数量却很少。

“这说明大家都爱在晚上拍照,却又对这些照片不够满意。的确,夜间自拍不够清晰是一个之前没人能解决的消费痛点。但是现在,vivo x7做到了。”胡宇航如是说。在中国导演艺术中心的X7发布会上,他和韩伯啸一起在蓝色的灯光下为大家介绍了那颗小小的“柔光灯”,当在晚上或者室内等光线不佳的环境下自拍时,它便会自动打开。这颗灯的名字叫做“Moonlight”,它如月光一般柔和的光就像魔术师的手一样,拥有把人变美的神奇魔力。

此灯虽小,却是vivo产品团队研发理念的凝结。对他们而言,从当下的审美和生活中出发是他们必须坚守的原点,产品研发的初衷是为了更优雅的解决消费者的具体问题。

“没有捷径的路”

核心技术研发部的工程师卜祥玉最初拿到柔光灯的时候,发现这个灯亮度很亮,一点也不“柔”。

“柔”是一个相对感性的形容词,但对于理工科出身的工程师来说,这种感觉是亮度、色温等多种数据综合与协调的结果。“灯光会经过第一层灯罩分散,分散之后又会通过涂层盖板又一次发散,每个步骤中细微的数据差别都会造成完全不一样的灯光效果”卜祥玉解释。除了材料本身,灯光效果还会受到周围光线环境的影响,光线昏暗的室内,酒吧,餐厅,商场,阴天的街道,阳光明媚的树荫下……不同场景下的光源干扰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但研发团队却要求这颗柔光灯能够在消费者生活中所有场景下都达到最好的补光效果。“让一种灯光在所有场景下都达到最好的补光效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卜祥玉告诉记者:“没有其他的捷径可以走,我们只能把所有场景都测试一遍”。灯光参数、灯罩和涂层,会有十几种不同的组合,而每个组合,卜祥玉的团队都要在几十个场景中进行上百次测试和调校。当被问到从头到尾到底测试了多少次,卜祥玉侧着头回想了好一阵,却摇头道:“已经记不清了。”

vivo的研发人员正在模拟生日场景进行拍照测试

卜祥玉的技术研发团队,一直在走这条“没有捷径的路”。由于vivo对手机外观以及拍照效果都有很高的要求,手机行业内公用的摄影元件中的内环马达比较大,会使得摄像头突出于机身,没有办法让vivo手机在“拍得好”的前提下还“长得好看”。所以他们选择自己重新设计摄影元件。摄影元件的制作周期特别长,甚至比产品开发的时间还要长三个多月,所以必须要早早确定下来。但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这一次新品X7的发布,就因为摄像头的制作时间无法缩短,推迟了整整一个月才上市。

按手机行业的营销步调,这高考刚刚结束的一个月正是手机销售的“黄金期”,可想而知,这一个月的推迟上市会造成多少损失。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