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几年手机的发展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016-08-11 12:13:54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网络整理
屏幕尺寸碎片化引发的视觉“割裂”的矛盾可以被解决,而对于实体键盘来说可就不那么幸运了;无论你有多怀念之前的翻盖、滑盖、上旋、九键、全键、双键盘种种 外形迥异的机型,无论在五年前还有诸如索尼爱立信Z1i、HTC Desire Z、摩托罗拉里程碑等等全键盘的流行机型,未来也终将是一整块屏幕的世 界。
“智能”的内源推动力
如果你去翻翻手里Android手机安 兔兔或者CPU-Z当中传感器那一页的列表,会发现数不清的且越来越多的“Sensor”(传感器),还有近两年大热的与运动应用有关的协处理器、红外线 传感器等等;相比抽象但一直被当作卖点频繁提起的CPU/GPU来说,智能之所以“智能”,这些传感器的贡献不可谓不大,虽然旗舰机上所有传感器的成本加 起来也仅有100块钱左右,大概相当于一个摄像头模块。
功能上,可以被成为“幕后英雄”的传感器们的作用渗入到使用手机的方方面面,五年前最初的机型可能仅有光线、距离、磁力、加速度等基本的传感器,所实现的功能无非也是根据环境亮度自动调节屏幕亮度、通话时人脸距离屏幕太近时锁屏以及基本的地图导航等等。
而如今随着3D导航、实景VR、健康、环境监测等全新需求的出现,传感器也在越变越丰富和越来越专业,比如后来陆续出现的三轴六轴陀螺仪、高度气压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计步器、指纹传感器甚至环境辐射传感器等等。
而在2013年,Moto X的“X8移动计算架构”和iPhone 5s诞 生之时,另一种“协处理器”也越来越受人关注,其主要作用也是用来专门监测来自加速计、陀螺仪、指南针等传感器的动态数据,降低CPU的负荷,进而延长续 航时间,实现诸如“Siri Always On”这样的功能;简而言之这并不是全新品类的传感器,而是可以成为已有各种传感器的 “Sensor Hub”的集成管理工具。
除了手机领域之外,随着智能穿戴、健康、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的兴起,传感器作为模拟人体神经元的设备也将代替我们有更广大的施展空间,比如智能手表上的各种健康监测、汽车上的障碍物监测、智能家居领域的温湿度环境有害物质监测等等。
特别是智能穿戴,作为最容易成为智能手机替代和辅助物的潜在门类,对于传感器的需求和应用也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高速增长。
拍照成创新最密集领域
这五年的时间里智能机拍照技术的爆发开始于2013年,以HTC One为先导,首次支持光学防抖及第二代PuerView技术的诺基亚920,首创UltraPixel超像素技术的HTC One,推出实景HDR、动态追焦等概念的Tegra 4 Chimera计算拍照架构,首次搭载索尼Exmore RS堆栈式CMOS的OPPO Find 5,三星十倍变焦的Galaxy Zoom“相机型手机”,测光对焦分离等专业模式的采用,都出自2013年。
不仅如此,从2013年诞生的数款产品当中我们也能归纳出随后两年的拍照技术所关注的几个关键词——“弱光拍摄”、“HDR”、“高像素/大底”,除此之外,这一如今几乎堪称手机最重要功能的拍照领域也依然持续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比如:
索尼Exmor RS堆栈式CMOS——“IMX”一直持续升级,在HDR、弱光拍摄、降噪、高规格视频等方面持续改善;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