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C 互联网并未死去,只是重点正在转移

2019-04-01 10:00:25 来源:Yourseeker公众号 作者:于丽

2C 互联网真的死了吗?

为什么说互联网的第一阶段是关于创造商品市场,而下一阶段的重点则是重塑服务经济?

面对最为棘手的服务行业,小公司有哪些机会和可能?

原文给予了建设性的解答。本文是精心编译版,如果想阅读原文,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可以直达。

正文: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在网上购买商品的方式,亚马逊,易趣,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顺势而起。但服务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虽然服务性消费占全国消费支出的 69%(美国数据),但只有 7% 左右成功和互联网接轨,这意味,一个规模更为庞大的市场等待解锁。

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

为什么服务行业迟迟未能来到线上?

服务市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服务市场的未来和破局方法会是什么?

1

软件正在吞噬服务经济,但速度太慢

我们都有过向朋友寻求优质服务提供商的经验。比如想知道优质的医生、理发师,照顾小孩和老人的护工都在哪里。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我们不能以购买商品的方式购买到服务?

总的来看,服务经济与互联网的融合速度之所以落后于商品经济,有这样几个原因:

服务的类型太复杂,想要提取特征并将其抽象化,很难

服务的质量和评价太主观

服务提供商太零散,难以规模化,也往往缺乏上网的工具和时间

真实世界的互动是服务交付的核心,这一块难以通过线上来满足

具体解释一下:

首先,服务是复杂多样的,不同服务需要由不同的供应商来提供,且他们提供的程度不同。比如你所谓的“深度清洁”并不是你邻居想要的“深度清洁”,使得服务市场的供需双方很难达成共识。

其次,服务往往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你对一项服务的安全性、适宜性的主观评价,可能会给类似的需求方造成误导。

第三,小型服务提供商往往缺乏上网的工具和时间,网络获客成本相对较高。商品制造的一大优势是规模经济,只要商品规模起来了,成本就容易下去。而大型消费品生产公司能够规模化地满足客户需求。但服务提供商不行,从响应客户要求、营销到维护各个渠道,对他们都是极大的阻碍。

第四,现实世界的互动是服务的核心,许多服务需要通过现实交互来完成,而商品的生产、分发渠道和消费则是彼此独立的,拆分起来相对轻松。但服务不行。

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服务很难像商品那样迅速互联网化。好在,难度高并不代表做不到,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市场其实早已经历多个时代的变革。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