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特朗普想让苹果制造回归美国 苹果手机产业链答应吗

2018-04-17 10:30:35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秋军

  由于苹果严苛的保密协议,人们很难搞清楚每个零部件的具体价格、以及各方在此供应链中获得的价值。中国商务部曾于2017年对此做过调研。据2017年5月商务部发布的《中美经贸关系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显示,一台iPhone7最低售价649美元,总成本大约为237.45美元,其中归于中国的加工成本仅约5.96美元;在价值153.88美元的核心电子元器件中,中国仅1家公司参与电池供应,价值约2.5美元。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加工和提供电池总共获得8.5美元,而美国企业仅在提供核心元器件一项上就获得64美元。

  目前,苹果公司在中国的很多零部件代工厂和组装厂,主要涉及的依然是比较简单的技术。孙燕飚表示,国内不能制造的那部分,往往是一些技术要求最高、工艺最为复杂的核心零部件。一位半导体行业的研究者也对经济观察报介绍道,高端的半导体原件,类似于像存储器、处理器等等,目前都无法在中国生产。所以,在整个产业链里面,中国的供应商对苹果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以采购额计算,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十。

  这意味着,90%的零部件生产比例并不代表相同占比的价值和利润。前海创新研究院秘书长谌鹏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很多高价值部分都不在中国生产,比如说大规模集集成电路、精英型芯片的加工、高端芯片等,内地代工的都是利润最薄的部分。

  这些高价值零部件来自哪里?以iPhone 8所使用的零部件为例,NAND闪存来自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韩国企业;柔性OLED面板和OLED触控面板则大多数来自于韩国的三星;双摄像头组件一部分是韩国电子零件制造商LG旗下子公司LG Innotek生产的;薄膜触控传感器则由日本写真印刷 (Nissha Printing)进行供应。

  不可替代的中国制造商

  如果仅仅从流程上看,生产一块苹果手机金属背板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陈群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大部分工厂实际上都不具备能大规模生产苹果手机背板的工艺能力。实际上,即使是富士康自己在为苹果金属背板代工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不少麻烦。

  2016年在苹果7推出之时,其中一款亮黑型号的手机金属背板的良率(即合格率,是用出货的成品数量除以出货的全部数量)仅有60%左右——这个数据是富士康报给苹果的良率,实际的良率略高,但也不到80%。

  陈群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每一代苹果手机对于制造工艺、技术均有新的要求,在刚开始生产的时候,供应商生产产品的良率往往表现不佳,需要制造企业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技术,才能逐渐达到扩大生产规模。

  一个极端案例是胜华科技,这家曾经的苹果供应商在为苹果制造手机触摸屏时,为了提高良率,其设在苏州的一家工厂使用了一种名为“正乙烷”的有毒试剂,并最终造成多名一线工人神经系统受损。

  陈群的案例显示了这样一个趋势:种种的尝试和投入,让为苹果提供服务的各个中国制造厂具有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并不仅仅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不断成熟的技术、庞大的熟练技术工人群体、完整的产业链所提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这是苹果选择在中国开设工厂的原因之一,也是特朗普所忽视的事情。

  孙燕飚对经济观察报,尽管国内加工厂并不掌握核心部件的设计、生产能力,但是由于苹果在技术上整体的领先,非核心部件的生产也需要很高的工艺技术水平,一些海外的企业能够生产,但良率不高,满足不了苹果规模化生产的需求。这种制造工艺方面的领先、产业链的完整是全球其他市场所不具备的,实际上在为苹果生产的过程中,国内的工厂也形成了一批生产环节的知识产权,而这些都是短时间难以替代的。

  互惠的竞赛

  尽管只获得了10%的收入,但在过去近10年时间中,在这一部分价值空间中依然诞生了一大批科技型的制造企业。每年上亿台苹果手机所带来的制造需求带动了一批内地、台湾制造企业的腾飞,各个苹果概念股如过山车般的起落,能否依然被新一代的苹果手机纳入供应商序列成为了其中涨落的关窍。

  对于中国制造商而言,苹果带来的也并不仅仅是利润与营收,更重要的是在苹果严格的采购制度和丰厚的利润吸引下,国内手机加工厂所形成的一次技术竞赛,这种技术竞赛的结果是:一方面苹果手机的产业链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制造企业;另一方面中国本土手机产业也正在从中获益。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