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层层打击,虽然余承东一肚子窝火,但他的愤怒依然是克制和含蓄的。他没有公开捅破那层几乎透明的窗户纸,而是委婉选择了“指桑骂槐”,把这归咎于竞争对手搞的政治伎俩。“(竞争对手)不能在产品、技术和创新上与我们竞争,所以只能使用政治手段对付我们。”
真的如此吗?如果回顾一下华为通讯部门在美国的遭遇就会明白,华为在美国撞上的这堵墙,远远不是竞争对手搞鬼这么简单。在美国撞墙这方面,华为通讯部门比余承东所在的终端部门有着更多的苦水和憋屈。而且,由于品牌认知和负面形象问题,即便华为智能手机进入运营商网络,暂时还很难给苹果和三星带来实质性威胁。
早在十年前,华为就开始雄心勃勃地计划在美国进行收购、投资和业务拓展。2008年,华为计划与贝恩资本合作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公司3com的少数股权,遭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否决。2010年,华为计划高价收购3Leaf的专利与资产以及宽带公司2Wire,因为遭到CFIUS的阻碍而被迫放弃。也是这一年,当时美国的第三大运营商Sprint在CFIUS压力下,放弃与华为高达60亿美元的通讯设备采购合同。2011年,华为拟议收购摩托罗拉网络部门资产,又一次被亮红灯。
显然,在美国监管机构和立法部门那里,华为早就已经上了“黑名单”。此次华为终端与运营商AT&T的合作告吹,只是华为在美国多年一贯遭遇的政治阻力延续,也是华为在美国的第N次受挫。
华为寻求与美国运营商合作,实际上已经筹备了数年时间。早在2015年华为为谷歌代工Nexus 6P的时候,就有意借助Nexus系列进入美国运营商渠道,为自己随后的产品铺路。可惜事与愿违,谷歌与美国最大运营商Verizon的合作却开始于次年的Pixel系列。从2016年开始,华为主动接洽美国第二大运营商AT&T商谈合作,虽然不断有传言AT&T受到美国政界压力,但最终还是在2017年底达成了合作协议。为了让AT&T化解政治因素担忧,华为在合作条款上也做出了一些让步。
安全担忧背后
虽然余承东把华为在美国受挫归咎于“竞争对手搞鬼”,但真正让华为屡屡在美国市场碰壁的,实际上是一层不可言明的政治玻璃墙。回顾过去十年美国政府阻碍华为在美发展的多起事件,美国政府一直都是以“战略安全”的理由,对华为产品与服务存在安全担忧,担心华为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和互相不信任才是华为在美国撞上的那堵看不见的墙。斯诺登的“棱镜门”揭秘美国政府通过谷歌等高科技公司获取信息之后,两国政府对彼此科技公司之间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加剧。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旗帜,掌控核心技术、涉及通讯领域的华为则成为了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牺牲品。
在谈及美国政府高层提到的安全担忧时,余承东耐心解释称,华为是“独立的”。“我们没有与任何政府捆绑,我们独立于所有政府的政治倾向。我们从来没有卷入这种事情。”他还补充道,华为在隐私或网络安全方面没有问题。
然而,余承东自己也清楚,这并不能打消美国政府对华为的不信任和异样眼光,正如中国政府难以化解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顾忌一样。早在2011年,华为就曾经主动请求美国政府调查自己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为此进行了长达11个月的调查,实地拜访了华为深圳总部,会见了诸多高管并查阅了大量文件。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并没有改变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态度。
为什么华为在欧洲国家没有遭遇这么明显的政治障碍?相对于中美之间微妙的“合作+竞争+堤防+角力”关系,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要相对简单。但华为通讯业务在欧洲的发展,同样不是一帆风顺。以英国市场为例,从最初进入英国市场,到2011年拿到英国最大运营商EE的通讯设备订单,华为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在这十年时间,华为一路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网络通讯设备公司;而在过去几年时间,华为通讯设备部门才真正在欧洲市场全面开花。
随着华为通讯逐步在欧洲各个国家打开运营商市场,也带动了华为终端在欧洲的强劲增长。目前华为智能手机在东欧和南欧的部分国家甚至排名仅次于三星。只是,政治阻力可免,经济压力难逃。一向以“打土豪,开罚单”知名的欧盟监管机构也多次因为“不公平政府补贴”对华为展开反倾销调查。
中国威胁论泛滥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