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里的“大生意”,重运营的社区零售如何降低人力成本?
2019-01-08 12:05:02 来源:曾响铃 作者:王旭
一心生活利用其物业拓展能力树立了较为独特的仓储优势,而所谓“赋能物业”对物业公司而言也是破局物业营收困境、积极参与社区零售与服务浪潮的机会,反过来,这种利益捆绑无疑又提升了“物业关系”能力。
另外一边,借助物业合作优势,把店、仓都挪到小区内,还解决了配送成本之外的配送服务质量痛点。
随着配送路线优化空间被极限榨取,“最后一公里”的痛点,逐渐转移到了“最后一道围墙”上。因为,小区围墙在所有的AI线路优化方案中都成了无法突破的屏障,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往往就是系统能够告诉配送员的线路终点。
但是,小区围墙里边是很大的,房子是很多的,路也是七弯八绕的。
凡是在线呼叫过社区零售服务的用户,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不佳体验:配送小哥搞不清哪个入口才是南门、那一栋要怎么走、3单元是从里到外数还是从外往里数,甚至一些多层洋房区连入户门厅在楼栋哪一侧都不知道,打电话来说怎么只有1楼没法往2楼上走。
更麻烦的是,在一些物业管理严格的小区,入口门禁处的保安对配送小哥态度很难说友好,即便重重闯关到了楼下,还有楼栋门禁权限。
一来二去,“最后一道围墙”无形中增加了配送的时间,灰头土脸不停打电话问消费者怎么走,也同时大大降低了消费体验。
即便如此,我们却不能说围墙不好,它本身就承担安全的职责。过去的这些年,心怀叵测的配送员整出的既遂或未遂的刑事案件时常见诸报端,配送的便捷与安全性始终存在矛盾,甚至网络上还出现了教单身女性如何在O2O消费过程中保护自己的攻略。
店面布局到小区内部,加上家政服务与零售配送的结合,这种做法给一心生活带来了客观上的配送体验优势,例如驻扎的阿姨熟识小区、快速准确配送,长期工作的小区生活服务人员参与配送,也不会存在安全问题等。
困难:改变传统“配送”,挑战同样不小
配送层面的社区零售优化、打破旧有格局,不可能不面临新的挑战。
例如,上文提到一心生活这个创业平台把家政服务和配送进行了结合,摊薄了配送应承担的成本,同时用户从配送中获得的体验也更好。
但是,店面固定服务(目前一心生活一般是1店长5阿姨的配置)与配送服务,在驻店/配送/家政服务(一心生活还兼了企业客户保洁)的时间排期,以及与之对应的固定与提成薪资安排方面,面临十分复杂的调剂需求。
说白了,光说不练假把式,靠人员职能的复合化来摊薄成本,虽然看起来十分美好,但最终还是要通过复杂的操作细节落地,对运营管理的要求很高——既做好服务又做好零售是个运营组合难题。
- 热点聚合: 社区新零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