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围墙里的“大生意”,重运营的社区零售如何降低人力成本?

2019-01-08 12:05:02 来源:曾响铃 作者:王旭

3、用户类型叠加

某种程度上,B端客户,尤其是一些小型B端客户,其对配送的需求与C端消费者是类似的,例如社区底商的餐饮,一些食材的缺乏需要立即采买的,其数量与操作方式与平日普通人买菜无异(只不过它们会要求更高质量的售后)。

这给了那些B2C玩家机会,如一心生活创立之初就十分强调其服务小商户的价值,在北京试点时,就与“熊猫星厨”分店等小商户建立了联系。

这也说明,与连锁品牌的对应节点合作,或许是社区零售拓展用户类型、提升订单密度的新机会。

围墙里的物业,正成为社区零售配送的杀手锏

火得一塌糊涂的社区团购,从配送角度本质上是把宝妈们变成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员,在配送大流程中摊薄了前置仓的物流成本并无限接近于零。

这是明显的优势。

根据国泰君安零售团队对永辉社区零售的研究,100元客单价的生鲜B2C产品物流成本仍旧高达20%-30%,前置仓的模式把这个成本降到了15%,然而损耗仍然比商超高。纯商超模式下,大致60元的客单价其配送费一般为7元,物流费率只有12%。

这意味着,都认为是重大模式创新的前置仓模式(3公里左右)实际上还是没有打败传统商超,宝妈的优势体现出来。

然而,宝妈们精力和时间的天然有限,使得社区团购只能在单量较小的情况下运行,一旦单量变大,那些分摊到宝妈佣金里的配送成本就会极速上升(牺牲家庭的代价交换),并最终因为人力上限而触碰到业务量的天花板。

这时候,既能有配送成本优势,又能实现高单量的模式呼之欲出:以社区零售平台的身份,深入线下与一个个小区的物业合作,将“前置仓”前置到小区内部,实现与宝妈一样的配送成本,与各类到家平台一样的业务承接力。

在e家洁体系上孵化出的一心生活就是这么干的。

该平台把其“搞定物业”的“奇葩”优势进一步发挥了下:与物业合作(官方称之为赋能物业),利用小区闲置地下室设定“物业前置仓”。已有的案例中,60平米左右的场地,租金低至2元/平,比小区夫妻店的“暗仓”还便宜。

在配送上,由于这类微仓距离近到了围墙内,甚至没有“最后一公里”问题,驻店阿姨2元/单就能实现配送履约。加之有效订单密度的叠加,服务B端、C端为一心生活带来了远超社区团购宝妈的流水创造能力。

而地下微仓除了距离用户更近,其在配送方面的也存在客观优势:

生鲜产品领域,成为“前置分拣中心”,平台不用重资本去建设生鲜仓储基础设施;

在快消品领域,“赋能物业”形成的“物业终端仓”,实际上可作为电商的延伸仓库,一定程度上解决电商不能“即时兑现”的痛点,在酒水饮料、奶制品等高频度、高物流成本/低利润的品类上有现实价值。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