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里的“大生意”,重运营的社区零售如何降低人力成本?
2019-01-08 12:05:02 来源:曾响铃 作者:王旭
京东、饿了么也有类似的无人配送,干脆不用人力成为一部分企业的选择。
3、一工多用,摊薄成本
如果同样或略高成本的人员并不唯一承担配送的职责,分摊成本就将下降,家政服务O2O平台e家洁推出的社区零售产品“一心生活”就是如此。
该平台把家政服务与社区零售进行了结合,店子开到了小区围墙里。同一个店面,既开展家政业务,其员工(一般是保洁或做饭阿姨)也承担驻店零售和配送职能。配送由此变成了一项附带的成本支出,其应当承担的成本大为降低。
社区零售与同属社区服务的家政的结合倒是顺利成章,这就好像同样是打车平台做外卖,Uber送午餐的生意还干得不错,因为欧美人的汽车文化浓厚,启用司机顺带去送个餐的模式,比国内滴滴自建额外团队做外卖显得更自然。
这种混用的趋势,与其说是一种创业公司的创新,倒不如说是社区零售的属性使然。
提升有效订单密度:降低配送成本另一条路
众所周知,社区零售的最大的痛点是区域内有效订单的密度一直涨不上去。从配送成本的角度来看,若区域内有效订单的密度上升,不用再“劳师远征”,配送人员的使用效率无疑将大大提升。
而有效订单密度的叠加,总体而言有三种方式,或也是创业平台突破社区零售的机会。
1、服务内容叠加
即在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上下功夫。
至少在中国市场上,普通社区居民的家庭属性更强,越是成熟社区,家庭单位的消费就越完备。因此,从B2C到B2F(Family)会是提升订单密度的可行方式,一心生活尝试把保洁、做饭、生鲜零售、非生鲜零售等服务叠加整合到一个店面,其实就是在尽可能照顾这种“全家需求”(虽然单身贵族们也会需求这些服务,但家庭的密度无疑更高)。
有实体产品、有特定的服务,用相互关联的方式整合(例如请做饭阿姨肯定会有生鲜采买需求),是一心生活突破市场的尝试。而另一边,盒马鲜生这类大佬也做起了类似的事。2018年年初,盒马宣布其将开展7*24小时服务,全面拓展家庭日常急用品的线上下单配送,统计结果显示,儿童退热贴、创可贴、数据线、成人玩具和电池卖得还挺不错。
2、流量渠道叠加
另一个让订单密度增加的方法是增加用户或消费者的来源。
盒马鲜生的流量渠道就是叠加而来,主要有线上单独的APP、线下门店自然客流、餐饮客流、主动地推引流等。门店的存在让它比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等的模式更重,但相应地拓客渠道也更多。
对社区零售而言,这种流量渠道的叠加,不只有常规的线上和线下,还可能有些细分化的操作,例如一心生活为自己设计的流量渠道就有四种,包括图书公益摆展吸引进店消费,小程序互联网下单配送,家庭周期性固定服务直接入户,以及一些随机订单来源等。
- 热点聚合: 社区新零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