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15年手机市场精彩大戏 疯狂背后的逻辑
2016-08-12 06:24:19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网络整理
如果说华为与小米为了国内市场出货量第一的位置缠斗了一年,那么还有两家野心勃勃要在这一轮竞争中存活并立足的厂商,这两家正是魅族与奇酷,而他们凭借的正是速度。
2014年魅族的创始人黄章突然开了窍,过了春节就跑回魅族公司宣称要接受资本抛出橄榄枝,他要拿出20%的个人股份启动ESOP (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应该是2013年正值巅峰的小米刺激了许多人,除了华为的余承东以外,最受伤的应该就是黄章了。
这个致力于“小而美”的人放着教室一样大的办公室不去,热衷于在家磨手板,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手机圈的匠人,但是小米的发家史让他骤然发现,这个圈子根本容不下匠人。2014年春节那几天到底发生些什么事,至今没人能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跟黄章的心理失衡相关。
回顾黄章的复出发言,这句话被他反复提及——只要别人觉得我们值。别人到底指谁?是从众的用户,更是指资本市场。小米的估值一路走高,被更多人承认才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仅仅关在家里磨手板自我欣赏显然无法换来市场机会。
从2014年黄章慷慨陈词之后,魅族发生了剧变,黄章和他的魅族要让资本市场看到他们改变的决心:一年来魅族员工激增一倍,从700多人发展到1500多人;出货量从200万台翻番至500万台。魅族总裁白永祥很直白地告诉《商业价值》记者:小,美不了!
福昌电子的倒掉很多人看到的是手机业界的寒冬已至,但更深刻的原因则是随着上游厂商的收缩,供应链同样会收缩,规模小的供应商以及跟不上上游厂商需求的厂商们或许在未来都会步上福昌的后尘,在千元机都已经开始采用金属材质的时候,专注于塑胶模具制造、3C(通讯、消费性电子、电脑)和木塑产品开发的福昌又怎会不倒?这样一来就进入了大与大、强与强的循环,由于规模体量的限制很可能失去在供应链上攫取优质资源的能力,这可能会直接影响产品品质以及产品上市节奏。
也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魅族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做大”之路。
2015年1月黄章收下了马云的好意,接纳了主要来自阿里的共计6.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而这份好意的附加条件到底是什么?只有魅族自己知道,但从此魅族更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年发布6款新品,出货量翻了四番到达2000万部,员工逼近4000人。小而美的魅族身躯装得下黄章早已膨胀的野心吗?答案是:至少魅族的体量足够它撑到下一轮角逐。
无论对赌存在与否,2000万是魅族短时间快速成长的魔咒,亦是魅族活下去的出路。就在互联网声量上与小米缠斗不休的同时,魅族的“白李配”(总裁白永祥、副总裁李楠)想要为魅族找到一条与小米不同的路,“性价比很危险”,李楠说。品牌、设计、体验、服务、渠道一个都不能少,魅族要快速建立的是一个新帝国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出货量数据,于是在出货破2000万的同时,截至2015年底魅族建了2000家线下旗舰店,30000个零售点,300个售后网点以及推出上门快修服务。
2016年,如果魅族出货再翻一番,那么它也将造就一个新的三年神话。不过魅族不打算疯狂下去。2015的疯狂只是为下一轮竞争积聚体能,李楠说:“最终要追求的仍是利润,但出货量500万的时候没资格谈利润,那时候面临的是生死问题。”很显然在魅族的判断中,2000万应该已经过了生存的安全线。
魅族将会放慢节奏,2500万出货量是2016年的出货目标。对于2016年,魅族的打算是三条产品线划分清晰,采用不同的设计语言,以“不轻易说完美”为口号的MX PRO5被称为2015年“不计成本”做出来的产品,魅族打算2016年在高端市场有所突破。李楠不相信硬件不赚钱会是智能手机的康庄大道,“买499块钱手机的人能够贡献多少ARPU值(每个用户贡献的平均收益)”,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小米能回答了。
如果说魅族造就了快速长大的神话,那奇酷就是快速实现从无到有的神话,彻底演绎了什么叫2015年手机圈的速度:2014年底酷派与360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奇酷,2015年8月底奇酷手机发布,“双十一”奇酷手机挤进销售额和出货量的前5名榜单。期间还掺杂股权之争,与人员安置的插曲。
周鸿祎对于做手机这件事情渴望已久,虽然晚了一些,但是与酷派合资的这个机会依然是千载难逢,而后续的股权之争以及员工持股计划更可以印证周鸿祎是破釜沉舟挤进手机这场血海之争。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