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15年手机市场精彩大戏 疯狂背后的逻辑
2016-08-12 06:24:19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网络整理
余承东的高端试水没有止步,虽然P1的第二代产品P2并没有在中国区上市,但是这个产品线却延续下来,随后又陆续推出了P6和P7,到2015年发布的P8已经是第五代产品,上市不到半年取得400万出货量的成绩。主打设计与轻薄的P系列已经固定成为华为高端系列的当红花旦,与主打商务人群、重度使用的当家小生Mate系列相得益彰。
2013年,华为就开始试水大屏产品Mate系列,先后两代,让华为发现了大屏机的市场,尽管前有三星Note,后有HTC One Max,但是大屏依然有市场机会。第二代产品Mate2当时也曾引起短时断货的现象。
接下来的一年也是余承东压力最大的一年,他所坚持的高端旗舰产品战略未能取得大规模的突破,在面对小米时除了频繁“放炮”,余承东也并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他如此执着,风口却不曾青睐于他。甚至外界频传老余将下课的声音,此时的雷军正坐拥着三年300亿销售额的神话。
然而剧情却戏剧般的反转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两个人身上应验了——在高性价比互联网品牌这条路上,摸不到出口的余承东却收获了高端市场。
这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
2014年9月亮相德国IFA展的华为第三代大屏产品Mate7问世,终于引爆了华为一直以来在高端产品上积蓄的能量,集大屏、长续航、金属机身、第一款安卓指纹机、全新海思芯片诸多亮点于一身的Mate7确实肌肉丰满了。如果说小米手机和品牌满足了屌丝青年们全部的使用需求与内心依归,那么Mate7则满足了土豪们的全部诉求,华为这个品牌也在几代高端机上孜孜以求的过程中被认可了。
更鬼使神差的是,对手三星的大屏note系列正处换代空窗期,华为终于集齐了天时、地利与人合,放出一个大招。余承东应该还会高兴一段时间,因为智能机人口红利期已过,进入存量升级换代市场,那就意味着高端系列产品将获得更好的市场机会。根据某手机厂商委托调研机构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消费者换机的心理价格已达到2500元。
对小米来说,定价舒适区已经不复存在,下一代新品小米5不容有失,但是摆在雷军眼前的难题是:定高价那么用什么来支撑?仍然维持在1999元,那么在这个价位段产品有什么新的号召力,毕竟当年懵懂的对手都已经长成为小米的劲敌。还有更可怕的问题在等待着雷军想办法解答:当红米品牌成为出货主力,小米还如何令品牌卖出溢价?当年三驾马车的一驾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如果手机出货疲软、硬件利润缩水,后向付费这驾马车还能带动小米继续高速狂奔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雷军放缓小米5的问世,用生态链产品为小米5换取时间窗口,又在发布会上尝试情怀演说就顺理成章。因为仅仅依靠当年的极致性价比已经无法支撑小米再往上走一步,雷军需要尝试情怀或者其他方式为他的小米做代言了。
而余承东的华为大船又能航行多远?能否到达他那个“第一”的彼岸?至少目前尚欠火候,用一款Mate S试水4000元以上档位的华为已经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很多人认为余承东操之过急,但是采取大研发平台模式的华为拿一款产品试水品牌溢价的天花板在哪里,总比孤注一掷来得明智,而余承东自己也说Mate S的定价是与中国区慎重讨论过的结果,所以Mate8回归3000元档位是必然选择。
雷军并未风格大变,余承东也并非得意忘形。二者高下并不能立见,但是在这2015年这个竞争周期里,无疑华为占到上风,它立足研发、专利、芯片等硬实力显然比当年小米的三驾马车更坚实,高端市场首战告捷,更何况华为还拥有出货量可以与小米一批的互联网品牌的荣耀。所以,余承东才能不无得意地说:华为的势头才刚刚起来,一旦真正跑起来爆发的势能远远比现在要大。虽然眼下的华为势不可挡,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前进的分寸和节奏,大船难掉头的华为所要承受的风险也会比小米更大。
总有变量
余承东说互联网企业就爱画大饼,结果又被他说中了。就有这么一个人画了一张极为诱人的大饼——2015年12月10日360奇酷手机CEO周鸿祎通过邮件向内部员工正式宣布360奇酷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正式启动,首批授予员工60%的股权比例,同时预留40%作为对业绩优秀员工再次授予的资源池。
做手机是极为辛苦的一件事,持续保持昂扬的斗志是“做手机”的必备素质。可能除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没什么其他的法子,在这件事上周鸿祎是这么看,魅族的创始人黄章也是这么看的。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