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送水、挖矿,谁会挣到千亿小程序市场的
2016-12-26 09:32:00 来源:未知 作者:[db:作者]
微信小程序上线在即,对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行业来说,筑路者、送水人、掘金者其实都有很多机会。几天前,马化腾在演讲中透露,微信小程序会在2017年春节前面世。紧接着,有消息人士跳出来爆料,小程序上线的时间就在近几天,具体时间会在24~28日之间。12月21日晚间,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公告,小程序确定将拥有分享(分享小程序的任何一个页面给好友或群聊)、模板消息、客服消息、扫一扫、二维码等能力。微信小程序从9月21日开启内测起,它的每次动作都会带来全网刷屏,如此火热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可以预料到的是,小程序正式上线之后,短时间内就会有大量的小程序应用被以各种方式开发出来,背靠微信这样拥有8亿月活用户的超级APP,那将会是怎样一幅景象?
有很多分析认为,微信小程序将会带来的是一个千亿级的蓝海市场。无论“千亿级”这样的表述是否准确,可以确定的是,移动端目前群雄割据的局面会因小程序入场而变得愈发扑朔迷离,一场对用户和流量新的收割战即将打响。一、千亿市场?小程序的这股风为何来势汹汹?1、千亿市场从何而来?实事求是的说,任何标榜“千亿级”“万亿级”体量的行业都不能排除噱头的成分,一方面是为了吸引用户的眼球,另一方面也是在说给资本市场听。不过从微信的用户、生态和用户需求来分析,小程序“千亿市场”的说法有一定道理。用户毫无疑问,微信是当今无可动摇的第一APP。猎豹全球智库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APP&Game排行榜》显示,微信拥有8.4亿用户,活跃渗透率高达恐怖的80.65%,相当于每十部手机里八部都会安装微信;另一个数字同样令人艳羡,微信每周人均打开次数多达167.05次,相当于每个用户平均每天都要打开24次微信(很多人恐怕远远不止)。目前,还没有任何产品有能力动摇微信的王者地位,其超级APP的头部效应仍会不断增强,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恐怖的用户粘性是微信小程序“千亿市场”的基础。生态微信早已不再是一个社交应用,而是一个集社交、咨询、搜索为一体的生态系统。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小程序是否真的会让微信变成“微信OS”,但在其强大的头部影响力之下,长尾效应已经非常明显,微信已成生态。企鹅智酷发布的2016年《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超过六成微信用户使用过微信生活服务,也就是说超过5亿的用户使用过微信带来的其他应用服务,换句话说,用户在微信里寻找聊天以外的其他服务的用户习惯已经被养成。同时,微信的账户体系和支付功能在微信红包的加持之下也已经非常完善。数据显示,微信支付累计绑卡用户超过2亿,超过半数的微信用户使用过微信支付和转账功能。用户习惯的养成和支付系统的成熟,让小程序能够非常便利的融入微信的大生态里面去,这是小程序胆敢号称“千亿”的另一个基础。需求业界在讨论小程序时往往更多关注于其可能对C端用户带来的改变,但本质上来看,小程序其实是一个to B的产品,几乎所有对小程序的需求也都来自B端。小程序刚开始内测时,坊间便疯传某游戏公司花300万买了一个小程序的内测资格,虽然捕风捉影,但B端用户对小程序的渴望却由此可见一斑。B端用户之所以会对小程序有如此强烈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大家现在的日子都不好过。以电商类用户为例,流量被巨头垄断是不争的现实,挣钱越来越难的商家们迫切希望出现新的产品打破现有的电商生态,为他们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于是小程序成为他们眼中的一剂良药。其实,电商行业是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缩影,在流量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固化的大背景下,B端用户迫切的希望小程序能够打开微信庞大的流量入口,或是衍生出新的玩法。中国有7000万中小企业,且B端用户的消费能力和执行力更强,来自B端强烈的需求其实是小程序豪言“千亿”的核心。2、小程序窗口期将释放巨大的红利小程序正式上线后一定会带来巨大红利的窗口期。为什么这么说?计算可得。我们知道在小程序开始内测的时候微信官方放出了200个内测码,这代表着至少会有200个小程序应用会在赶第一批上线。当然,我们有理由觉得200这个数字太少,因为,腾讯系的APP想要搞到一个内测资格也并不会很难,同时获得200个内测资格的公司也不一定只开发一个小程序应用,且11月3日小程序开放公测后又有一批成熟的开发者蜂拥而入,他们通过微信审核上架的能力很有保障。那么,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10,将会得出2000,即第一批有可能上线的小程序应用的数量有2000个。再进一步,微信会不会一次性把这2000个小程序一起放出来?答案是基本不会,因为在小程序质量、玩法和用户反映还不能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微信一定会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那么,第一阶段,用户能够看到的小程序应用的数量应该是在1000个左右,且会分批放出。当我们把1000这个数字,放在微信超过8亿的用户面前,会得出一个非常吓人的数字,即每个小程序理论上将会获得800万的UV。当然,并不是所有用户都会去体验一下小程序,套用悲观的“二八原则”,即假设只有20%的用户率先参与体验,即便如此,每个小程序应用也平均会有160万的UV。如果按照每个UV的获取成本为10块钱,我们会得出每个小程序可能获得的成本红利是1600万。这说明,率先入局小程序的企业将会享受到窗口期的巨大红利,我想应该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吧?另一方面,小程序承载了微信从“连接人”到“连接商业”的使命,为社交内容的商业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此外,腾讯和阿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支付、电商、社交三个方面,小程序为腾讯真正意义上介入电商领域与阿里去竞争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如同阿里想要利用支付宝去切社交一样。基于上述两个背景下,腾讯势必会尽全力去扶持小程序,其也因此将会获得来自腾讯爸爸更多的红利机会。微信订阅号始于2012年8月17日对内容产业的革命犹然历历在目,何况四年之后,小程序自从曝光以来,一切都是准备好的。用户准备好了,创业者准备好了,资本也准备好了。在各方都想分一杯羹的情况下,小程序将会被迅速催熟。二、如何用淘金思维去审视微信小程序?1848年,当美国的西进运动推进到加利福尼亚,人们在这里发现了金矿。消息立刻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并迅速形成规模空前的淘金热。成千上万来自北美、欧洲及天涯海角的人参与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淘金热中,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筑路者,即最开始提供基础设施的探索者,他们为其他人提供到达金矿的能力;送水人,即为淘金热提供基本服务的人,他们是淘金热得以持续的保障;掘金者,即真正挖矿淘金的人,他们是整个淘金热最主要的参与者。与1848年的金州类似,一片蔚蓝的小程序市场也正在上演着一场“淘金热”,这其中的参与者们又有谁呢?1、胜利属于有本事“搞定”审核的筑路者微信作为东家自然是“天字第一号”筑路者,他提供了这样一个开发平台。事实上,微信“筑路”的主要工作是树立规范和审核,提供一了套完整的开发环境,它告诉开发者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是我喜欢的,什么是我不喜欢的。真正在小程序后台参与过开发的人应该深有体会,微信对小程序的管理近乎死板的严格。比如,管理者做每件事情都要扫码才能登陆,认证开发者也要扫码登陆;再比如,小程序有各式各样的样式规范,像交互样式规范、UI样式规范、代码规范、接口规范,等等。如同道路有分级,小程序的筑路者也有其他形式的存在。比如小程序的外包开发团队,比如小程序快速生成平台,他们都是在承担技术筑路的角色,让B端用户能更快、更便捷的到达小程序矿区。外包开发团队比较好理解,三五个技术凑在一起帮企业主定制开发小程序项目,这个行当比较苦逼,但的确很挣钱,因此经久不衰。重点说一下小程序的快速生成平台,这个也是二爷一直以来认为非常有机会,很可能赚到小程序第一桶金的领域,目前这条赛道上的人并不是很多,已经在做的包括青雀应用、即速应用、小云社群等。小程序速生平台主要的受众是开发能力基本为0的用户群体,大家去这些平台上调用业态模板,通过妥妥拽拽即可搭建出一个小程序模型,然后直接就能放到小程序的IDE中进行调试。由于整个市场对小程序的热情非常高涨,而懂技术,或者有技术团队的B端用户仍是少数,所以大家对这类速生平台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这类小程序速生平台的玩家大多是从之前做H5转型而来,像青雀应用的背景就是做H5引擎的厂商,现在转过来做小程序开发者服务平台,所以它们在技术方面已经有很多积累。小程序本身就是一个偏轻度化应用的产品,用户需求相对并不会特别复杂,如果它们能让用户不写一行代码就能搞定自己的小程序应用,那么这类速生平台通过给小程序“筑路”而挣到第一桶金的机会是很大的。事实上,速生平台们的功能已经做的比较完善了,创建界面,视图、按钮都是标配,青雀等平台甚至通过一些组建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搭建。用速生平台开发小程序的优势显然是更快速,成本更低。当然,它也有局限性,比如轻度化的应用可以放在平台上做,但层级较多,比较复杂的应用要在速生平台上完成就不太现实;再比如微信对小程序代码规范的审核非常严格,在速生平台上生成的小程序应用是否能完全满足微信规范,各家平台的情况也参差不齐,那么未来这些速生平台之间的竞争拼的可能更多是服务能力,也就是搞定微信审核的能力。
暂时禁止评论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