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疯狂的网络丧尸 让我们对这世界烦躁又绝望

2016-11-30 12:12:52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蓝鲸TMT

  另一种人类正在崛起。

  它不是恐怖片预言的丧尸,也不是科幻片的半人半机器。但结合了两者的特质;一种疯狂地创造、吞噬和消费信息的新人类。其中很多都类似网络丧尸,吞噬,撕吼,传染,疯狂地游走,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绝望又烦躁。

  1、一切皆可消费!

  通过网络,所有的名词、对象和故事线都成为消费的对象。无论是女大学生、白领,出轨还是自杀;不管是孩子、情感、疾病、隐私都成为传播和消费对象。想想一些热点事件,看看热门评论,一面倒是非删顶拥喷赞骂之后,很简单能看到利益操控和别有用心。

  没有判断,只有需求,追逐什么就给予什么,似乎成为商业甚至政治竞选的发宝。除网络和社交以外,其他渠道或者话语似乎都缺位,或者被过滤了。喧嚣之外,你无法听进任何声音。

  正如《西部世界》上半场描绘的,这一切只是人性、消费和娱乐。而下半场,这一切势将被颠覆。那么,互联网的下半场,除了商业之外,我们还要思考什么?

  在接受采访时,Alphabet创新实验室X的主管阿斯特罗·特勒(Astro Teller)说了三段话:

  “从历史上看,我们社会对世界所发生的改变,尤其是那些由技术驱动带来的改变,常常需要花费很长的接受时间。一百年前,当蒸汽机出现时,或者是电报、电话,乃至稍晚的电视出现时,它们在人类社会的普及速度就要快得多了,可能只用了10-20年就遍地开花。”

  “从一项新技术出现到它彻底改变世界的面貌,这当中的时间间隔在不断缩短。”

  “如果世界现在的变化速度超过了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它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焦虑水平大幅升高,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2、女大学生怎么了?

  阿里道歉了。支付宝女大学生和白领生活社交圈关闭了。

  大家都在骂支付宝,但是其中商业和各种利益也有很多?还有其他的擦边球的呢?如果没有影响到某些利益,是否还在快乐地偷笑?在此事件之中,你、我,都可能是被利用或者消费了。而且,女大学生怎么了?如此轻易,就会成为一个被利用和消费的对象?是真实的数据,还是更多虚假、炒作和噱头?

  

 

  从校园贷,裸条,大学生网红,自杀的大学生再到支付圈露点的图片。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成为网络关注和一个热点。到底为何?女大学生难道只有生活在网络之中,她们的学习、恋爱、家庭,生活怎么都似乎隐形了?

  一种说法是因为男大学生的式微?从学习到各个方面,大学男生吸引力下降。据说,现在很多大学老师都在抱怨现在考上大学的,或者研究生的男孩子,优秀的越来越少。而女孩子们成绩也好,还会打扮。似乎,出现了严重的落差?而通过网络,与外部世界联络、接受的信息也更多,更复杂,这些都会是女大学生更愿意上网原因?

  我没有资格批判。

  题外再臆测,还有人跟我说大学生心态,还得对比上个世纪谈起。上个世纪80年代,万元户有路径可循的,所以多了很多励志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大学生、知识分子、白领、公务员也是有例子和路径的,也有很多奋斗目标。如今,BAT以及创业大佬的江山彷佛都是过去的故事,新生代“国民老公”、“硅谷精英”可望不可即的要素太多。世相太复杂,伦理太简单;诱惑太多样,现实太单薄。所以,倒不如网红或者网商,暴富或者暴戾的例子吸引来得更强一些。

  即便放之于整个社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另一部分人无所适从。这样的心态绝对不在少数。无疑,遍布网络的各种新闻更是发酵和强化了这样的情绪。

  “如果技术的变化速度不断变快,而我们却无法更好地教导孩子去适应这些变化,那么我们的公共部门以及教育系统就是在耽误孩子。”特勒说。当然,我们的社会和媒体也有责任。

  3、空虚与追逐

  坏人赢了,还是好电影吗?对以前的我们,这不是一个问题。但当我们被坏新闻、坏故事、坏名词、坏伦理、坏感觉包围着,坏的词语、故事、逻辑、手段、商业模式,坏的大片不断战胜好的。那,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好的社会吗?

  

 

  《黑镜》没有直接反驳过,技术会让生活更美好。然而,大部分的镜头,都展示技术带来的生活和情感、关系的异化和破裂。包括我们担忧的,技术增强带来现实的不真实感,疑惑感和被放逐,自暴自弃感觉。如果技术带来整个真实世界的关联、情感被网络、物质控制,关系的异化,改变。包括对机器智能,虚拟现实的担忧,这肯定都不是杞人忧天。

  两个时间的联结,共生而不是简单的对接,甚至撕裂。

  更不是大规模的需求满足,包括批量的网红、低俗的娱乐,以及讨好机制。

  《西部世界》,创始人一个叫福特,也是有隐喻的。包括:“福特想要的是样貌特征、行为举止接近真实人类的人造人;而阿诺德更进一步,他希望人造人能拥有自主意识。”所以,才会有《西部世界》中经典的问题:如果这样,机器的痛苦和人的痛苦有什么不同?

  

 

  如果,网络、社交和各种东西已经在改变我们的意识、思维和判断;如果,意识是可以修改的,那么关系就是虚假的,所谓的世界也就失去了真实的可能。所谓真实世界的基石,将被颠覆。

  4、真实世界的基石

  西部世界中,每个接待员(机器人)都被安排了人生的基石:是基本的剧情设计以及故事线。比如夭折的孩子,保护的爱人,以及需要盗窃的空空的保险箱等。

  朋友说。社交平台上,你以为自己在跟美女聊天,实际上可能是在跟机器人,掌握着几十上百个账户的客服聊天,这个客服可能是男的。而所有的照片视频,可能都是买来的或者假的,据说很多微商的朋友圈图片,豪车美女奢侈品美食都是批量买来的图片。据说,这样的美女图片已经蔓延到VC圈,金融圈,自媒体圈等等,而且头衔都是董事、副总、合伙人啥的。而同样,为什么在线直播平台有人愿意花钱打赏?因为,看到的美女是真的,即便都是整容的蛇精病。

  这也是和真实世界的联系。

  支付宝,芝麻信用积分以及女大学生,白领的生活。在整个事件背后,除了一些讨伐,有人真的关心,女大学生的脑袋里面真正想的什么吗?又比如这几年网络上流行的所有名词,不管渣男、绿茶婊还是什么,都只是一种消费和情绪发泄的对象。“名词”本身之外,并没有真实的意义,更不要说价值了。

  更难堪的,但可能是事实的:无论是公众号,论坛和新闻评论,新闻和事件,大多数只是被当作为被消费的对象和需要发泄情感的出口,事实和新闻、事件背后真正的人,又有几个真正关心的。真实生活中,不管是实习生,出轨的明星,猝死的快递员还是自杀的媒体人,信息消费之后,很快都被遗忘和忽略。

  耍圈子和聚众是人类特色,中国尤其显著。对窥伺,就私生活、人品、关系品评,很多人又是更显兴趣。再上升到品类、人群、专有名词,定性地下结论也一点都不稀奇。但,为什么名词和现象会成为热潮,又为什那么多人乐意网络世界发表自己的愤怒、失望或者烦躁。为什么呼吁来去,多一些厚道,思考、人性及由己及彼,别把其他人都当成简单、虚无的链接或者符号。这些声音都显得无力又苍白呢?

  是乌合之众还是保留一丝理想,在纷乱中找到自我和看清真相?

  是变成消费,变成物和联系的对象,还是现实的,多元的,有温度和情感的人?

  网络世界中,我们为人的基石是什么?像《西部世界》所说的“回滚”类似,我们怎么能回到最初?进行关系和情感链接的重塑,还是继续迷失,在复杂和诱惑中茫然无措?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提前思考。是不是人类真等得到那一天,正如悲观主义者,或者我们改编下莎翁的台词说的:“难道,我们就是为了来到这个满是虚妄的世界上,放声大骂(痛哭)?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