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校领域社群 如何挖掘其深度价值

2016-07-25 12:10:35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雪晗

  被大多数互联网人公认的未来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三条主路径:共享经济,社群经济,虚拟经济。

  「共享经济」:不言而喻,能够分享的都会被共享,人类一直在分享,只是如今才提出这个概念,Uber、AirBnb等公司更是将其共享经济的价值又进一步的放大化。

  「虚拟经济」:纯精神消费的产品。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时代的主流产品也许不再是物品、货物,而是看不见的时间、情感、思想。所以如果你想打败京东,淘宝,那就不要去做和他们一样的事情,换一种角度,是否可以尝试去做一个兜售时间、情感、思想的平台?

  今天,笔者想去探讨的问题,非上述两种经济,而是三种主路径中的另一种经济:社群经济。

  所有行业都在向社群化方向发展

  社群经济就是一定数量的用户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依据其不同体系的规则,通过一些商业活动,增进成员之间沟通,从而加强社群用户对平台的粘度,最终为社群用户给予帮助或带来利益。

  就电商领域而言,例如今年4月份获得迪斯尼旗下思伟投资领投的千万美元B+轮融资的大V店,通过寻找具有自媒体属性的妈妈群体,鼓励其从自己擅长、有话语权的某个领域生产优质的内容,以内容吸引精准用户,然后再配合引导购物。将这些妈妈群体聚集到一个平台,组成一个共同体,一起为平台发力。

  再从实体领域的角度看,“you+国际青年公寓”在“小米进军房地产”和“雷军投资”的两顶光环笼罩下格外显眼,雷军希望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行业,瞄准了you+国际青年公寓,并斥资一亿入股。“you+”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很多年轻人独自一人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无聊,让他们在异地依旧可以享受到家的温暖,当聚集一众相同境遇的年轻人后,便拥有了基础让更多的项目得以去落地执行,比如,当这群充满创意的年轻人聚集一起时,就可以进行资源整合,you+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和风投前来交流,未来甚至可以嫁接资本帮助更多的创业项目发展,形成一个创业孵化基地。正如雷军一再强调的: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急着赚钱,而是用心把这个年轻人的社区搭建好。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you+与小米思维不谋而合——通过实物载体,形成社区,进而获得与人群相关的所有消费机会。

  从知识领域而言,不得不提被誉为互联网第一知识社区的“罗辑思维”,其在B轮融资时,就已估值13亿人民币。从2012年12月正式上线,便以“有种、有趣、有料”为口号,“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态度,做了一个互联网的读书求知社群。这里聚集了一帮粉丝,这些粉丝大都信奉“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人生信条,正是这些特点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日后的社群经济形成了基础,当这个社群粉丝足够多的时候,社群品牌效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社群负责人便可以将他们与外界联系起来:乐视的10台大电视、20台电视盒子,黄太吉的10万份煎饼,、除了免费的产品外,罗辑思维平台上经常会和商家合作推出低价的免费体验产品,如洗车、上门按摩服务、演出门票等。再之后,社群模式又进一步升级,开启“共创”模式,以众筹形式呈现的共创在罗辑思维月饼投资、设计、营销等环节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社群经济带给我们的启发

  由以上各个领域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部落能够改变你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果拥有一个庞大、忠诚的粉丝社群,将成为你所向披靡的强势资产。如果这群人喜欢你的产品,他们会全力以赴用自己的力量为你打开一片广阔的市场;如果这群人离你而去,他们就会四处宣扬你的恶劣服务、揭露你的产品缺点,甚至是发起抵制。社群经济不是一个短命的词汇,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成为日后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基于此,我们不妨深入分析上述成功的社群经济案例,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找到平台定位,服务好平台粉丝,形成初期的粉丝聚集。平台的定位在建设初期需要一个明确的品牌的定位,如“罗辑思维”专做知识分享,那么它的平台聚集的便是一众热爱阅读,同时积极向上的80,90后。

  尝试融合入产品与项目,探索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一个平台聚集众多粉丝仅仅是开始,如何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将闭合的社群与外界有效可行的联系是一个平台需要认真思考、逐步尝试的必需事务。如You+在服务好社区年轻人后,变逐步开始尝试进行创业孵化基地的转变。

  将平台,产品,粉丝三者紧密联系,把所希望传递的思想和精神带给用户,实现社群的最高境界——共创。当用户真正爱上你所传递的品牌信息,才会去为你代言,进而通过他们的传播,带入更多的用户进入。

  资本市场未重视的社群经济领域

  前文谈到诸多领域对于社群模式的探索,以及取得的成功,然而有一高粘度的社群领域——高校领域,却鲜有资本涉及,笔者想就此领域进行一些研究,希冀对一些创业者可以有所帮助。

  据2015年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数量达到4018.1万人。这个一个庞大的群体数字,现阶段也有很多面向大学生平台所开展的创业项目,比如“黑白校园”APP,全球首款会变“色”的APP——白天实名,晚上匿名,致力于成为最懂大学生的高校服务社区。又如“兼职猫”App,从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兼职为切入点,进行兼职信息的整合与逐步开展企业招聘业务。

  还有很多大学生类平台,他们大多以App为主战场,但是随着安卓市场和苹果市场App数量的逐步扩大,导致移动端用户具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与此同时,app的下载量和打开率竞争激烈,从这个角度,以app为主战场的创业项目则面临巨大的挑战。

  创业者们不愿意放弃大学生市场这块“肥沃的土地”,但又苦于竞争日益激烈,这个时候是否可以通过我们所说的社群经济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先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首先,他们是一个粘度很高的群体,大学生凭借共同的年龄,相似的生活环境彼此之间无论相隔多远都会产生共鸣。其次,他们大多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积极向上,愿意付出,肯于拼搏。再者,在象牙塔内的生活,使得他们一定程度上与外界产生一定的隔离,但是又有迫切的希望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综合以上几点,如果在大学生群体中寻找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切入口,辅以社群的方式,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例如,笔者所了解到的一个大学生类网站——我爱竞赛网。其致力于大学生赛事资讯,青年机遇,志愿者活动,通过一些赛事资讯的发布,吸引一众大学生关注,并建立以兴趣、地区为分类的社群(QQ群与微信群为主),半年内收获过百万用户,2000+社群,笔者随机添加几个,日活跃非常高,大学生在其中交流比赛,交流志愿活动。为了深入研究大学生社群的背后价值,笔者搜索了相关信息:

  金融比赛兴趣类社群:在4月份,他们与中信证券合作了一起模拟炒股大赛,获胜者不仅有丰厚的奖金还有入职中信的机会。话题热度经久持续。

  文学比赛兴趣类社群:与《南风》杂志合办了首届全国青年文学征文比赛,同样的,获胜者不仅有丰厚的奖金,文章还会入选杂志。群内50%以上人员参加该比赛。

  职业技能比赛兴趣类社群:临近求职季,他们又与多家名企合作求职类相关赛事,获胜者依旧是可以直接拿到企业内推的名额甚或直接进入企业。群内50%以上人员参加该比赛。

  社会实践兴趣类社群:暑期时分,与“秋浦书院”合作举办一场以国学为主题的修学夏令营,寻找热爱国学,传递国学的大学生。连续推出三期,每一期都在三天内报满。

  在平日的学期之间,针对不同兴趣的社群,我爱竞赛网与多个组织或公司不间断地推出专业赛事,如设计大赛,创业大赛,公益大赛等。

  以当前大学生类社群做的比较好的“我爱竞赛网”为例,笔者总结了以下高校领域社群,如何挖掘深度价值的方法。

  找到合适的大学生群体切入点,创立初期吸引一部分用户关注。如我爱竞赛网通过以赛事资讯,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一众积极向上,热爱实践的大学生关注。

  建立兴趣社群,将共同爱好的人群聚集到一起,服务好社群用户。只有服务好社群用户,让大学生认同你社群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在社群中找到与他们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才愿意留在社群,从而社群的粘度才会增加。

  通过专业活动的展开,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只有平台主动去举办活动,才会吸引到更多的用户去了解,去参与,去感受,从而成为社群用户的一员。

  用户粘度增高,会员增多,影响力增大,开始从闭合的社群转向与外界相联系。比如我爱竞赛网举办比赛,举办夏令营,一方面通过活动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关注,一方面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为各类组织找寻细分领域有天赋的大学生。

  当具备了以上这些,针对不同的领域,平台负责人便可以尝试探索更多的商业模式,从而达到平台的升华,为用户带去更好的服务,为平台带来更多的收益。

暂时禁止评论

微信扫一扫

易采站长站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