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 Z不可能弯道超车,因为它已经驶上了一条新
2016-09-08 20:40:10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尚吉刚

9月6日,联想集团发布了两款Moto Z系列全新产品——主打轻薄、厚度仅为5.2mm的Moto Z和超长续航的MotoZ Play,在中国同期上市的5款智能模块也悉数登场:摩眼-哈苏摄影模块HASSELBLAD TRUE ZOOM、摩音-JBL扬声器模块、摩影-投影模块、摩电-电池模块和摩范-背壳模块。会后很多科技媒体对这款模块化手机做出了热评,有不少文章在探讨Moto Z会不会实现弯道超车,在我来看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因为Moto Z与传统手机的商业模式和玩法已经截然不同,他们明显已经不是在同一条跑道上了,何谈弯道超车?
智能手机新品不断,但逐渐都挤向同一条窄道上
苹果iPhone7、iPhone7 plus于9月8日如约而至,客观而言,A10芯片、双摄像头、双扬声器、取消3.5mm耳机接口……这些变化对于智能手机产业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和触动,但令人遗憾的是,苹果的创新在慢慢地变得常规化,尤其是软件细节上的一些改进,甚至可以说灵感来自于安卓6.0系统,硬件的提升方式与安卓阵营也逐渐雷同。虽然iPhone7作为第十代iPhone,可以说是最好的iPhone,但iPhone的创新已经不足成为整个智能手机产业创新的明灯了。
其实不只是苹果,安卓阵营也存在微创新繁多,但突破性创新寥寥的问题。市场上有人开始做双摄像头,那么再过几个月,满大街新品都是双摄方案;市面上流行快充,那么这也很快会成为安卓手机的标配;骁龙820芯片开始供货,市面上立马会出现一大堆所谓的骁龙820旗舰机。
我认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之所以在今年Q1、Q2连续出现接近于零的增幅,一方面是由于经过多年的高速成长,市场已趋于饱和,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创新都挤在了局部配件微创新的窄路上,这导致用户换机的欲望在不断衰减。

如果Moto Z不具有16个摩磁点,我认为Moto Z最多就是一款工业设计出众的产品,但因为有了摩磁点和模块化功能,我认为它为Moto,为联想,也为消费者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手机创新,从底层模式做起会更加彻底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发布会上直接了当地表达了对Moto Z的偏爱,杨元庆坦承:“在联想内部,大家都知道Moto Z是杨元庆主盯的项目,因为从第一次在Moto实验室听到关于Moto Z的介绍,我就认准了它就是未来手机的趋势和方向。”

在杨元庆看来,“Moto Z无疑是一款引领行业变革、重新定义智能手机的产品,也是联想收购Moto以后最具代表性的一款产品。模块化的想法和设计,既不增加手机的负担,将更多的功能和应用放到手机里去,同时又扩展了手机的应用和发展空间。行业里迫切需要这种创新,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新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建立,甚至将来会带动应用服务,包括云服务的生态的建设。”
其实不只是杨元庆看好模块化,谷歌和苹果同样对模块化手机心存念想。谷歌Project Ara和苹果的Smart Connector接口,其实都是瞄准了模块化可能让手机变成联接汽车、智能外设、甚至是联接未来的纽带。但遗憾的是,苹果和谷歌并没有能拿出商业化的成品。很多科技小梦想,其实不只需要创意,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工程化能力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联想其实对于模块化的尝试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在Vibe X2上留了3个触点,而今天更加成熟完善的Moto Z,则是经过漫长的技术和时间积淀破茧而出,并非是什么灵光一现就做出来的。

在发布会现场展示环节,除了哈苏摄影模块,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模块化手机在汽车方面的应用。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移动业务集团联席总裁陈旭东在接受现场采访时表示,模块化设计不仅适合消费领域,在商用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应用。因为现在汽车开发周期一般来说是两到三年,所以在新车上市时,采用的汽车电子通常是两三年前的老旧技术和设备。这不是因为汽车厂商研发能力不够,而是由汽车行业的研发规律所决定的。但模块化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汽车厂商只要把车载系统做一个好的屏幕、一个好的音响,然后把模块手机连接到车上的基座上,所有的应用都可以是全新的,模块化从根本上解决了车载系统老化的问题,所以汽车厂商应该赶快来找联想把问题解决了。
模块化手机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为很多具有创新欲望的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机遇,这次JBL、哈苏与Moto Z合作的哈苏模块和JBL音乐播放模块,创意和生产都来自中国团队。而在不久以前,联想还宣布了“Moto模块化手机开发者计划”,通过向开发者提供MDK开发套件,将源代码向企业和个人开发者开放,这其实是一种集合众智的开放生态玩法。所以联想并不是以一家之力在推动模块化手机向前发展,而是集合了整个产业的智慧和合力在推动模块化手机的一起向前。
外部模块的开发者与Moto手机的关系,并不是依附和寄生的关系,他们其实也是整个模块化生态不可缺失的主角,所以在我来看,Moto Z从生态系统和商业模式上创出了一条新路,它与以往手机产业的盈利模式和玩法都是截然不同的。
衡量模块化手机成功,需要用全新标尺
在9月6日Moto Z中国正式发布之前,在旧金山举办的Lenovo Tech World大会上,我曾经亲自体验过Moto Z,但与这次在展示区再去试用Moto Z+哈苏摄影模块,体验和心情是完全不同的。我手边有很多性能强悍的安卓旗舰机,我不会为单独的Moto Z埋单,但我有可能为了哈苏模块专业摄影水准,去买一台Moto Z来做适配。

至于我是为了哈苏摄影模块买Moto Z,还是被Moto Z吸引而埋单,这还重要吗?因为他们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失去了模块化的支撑,那么Moto Z尽管工业设计出色,但也仅仅是一款优秀的手机而已,但正是因为有了哈苏、JBL这样专业品牌充满魅力的模块存在,让模块化手机可以组合出来无限的可能性。
衡量Moto Z模块化手机的成功,我认为仅仅用Moto Z的销量来衡量是片面的,模块化手机成功的标尺,应该是周边模块厂商能不能依靠创新获取丰厚的利润,应该是汽车厂商能不能用模块化解决汽车电子长期处于落后的现状,是模块化方案能不能给行业客户解决各种以往的应用难题……MotoZ如果能够成为万物互联和协同创新的连接器,那么它离再次发明手机的目标会不断接近,而Moto手机的复兴也将是水到渠成。
联想和Moto的当务之急,是花大力气、投大成本搞好模块化手机的生态建设,为了提振开发者热情、让他们能赚到丰厚的利润,甚至牺牲一部分短期利益都是值得考虑的,因为一旦模块化这条新路走通了,未来的商业价值可以轻松弥补今日的付出,并可以联想带到一片万物互联造就的崭新蓝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