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霸主地位难稳 华为电信后来居上
2018-07-06 00:10:34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振洲
毫无疑问,阿里云在国内的云计算市场上已经占据绝对地位。根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阿里云2017年上半年IaaS营收为5亿美元,占据47.6%的中国市场份额,同期市场第2至第5位云服务商市场份额分别为9.6%、6.5%、6%和5.5%。
在外界看来,阿里云的领先优势明显,但实际上在云计算市场里,互联网公司只是占据很小的一部分,大量传统企业仍未上云,这一群体带来的云需求更为庞大和惊人。
根据工信部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其提出到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元,届时将涌现2–3家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具有较大份额的领军企业。据工信部统计,2015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约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2016年,云计算骨干企业收入均实现翻番。
巨大的市场空间让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到云计算的争夺,例如被云计算冲击最大的传统IT硬件商华为,也加入到云计算的争夺战中。去年华为正式成立公有云事业部Cloud Business Unit(简称Cloud BU),随后并将其从二级部门上升至一级部门,与运营商业务部、企业业务部和消费者业务部并列,足见华为对云计算的重视程度。
而政务云作为近年增长最为明显的细分领域,吸引了所有云计算厂商的目光。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91.5亿元,2017年达到170.8亿元,未来将保持20%的年复合增长率。
因此政务云的争夺在去年达到白热化程度,全国各地的政务云项目多次出现“1分钱”中标的情况。去年3月,中国电信以0元中标预算为1200万元的上海电子政务云项目;腾讯云以1分钱投标厦门市信息中心公开招标外网云服务并最终赢得该项目等。
如此低的价格中标云计算项目,腾讯和电信的目的何在?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洪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做法是一些企业进入了市场误区。“以前,服务免费的模式主要出现在2C(消费者业务)市场上,企业以此获取大量数据,来补偿商业投入。在政务云上,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是政府的,没有政府授权,就不能拿来支撑商业模式。”
这一观点也得到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的认同。“今天在所有人都希望推动企业的发展成就一个行业的时候,马化腾和他的团队用1分钱的投标对行业进行了破坏。”在3月29日深圳云栖大会上,胡晓明曾就此事批评腾讯云的做法。
新竞合关系
随着不同流派的厂商短兵相接,国内云计算的格局已经出现了新的改变。阿里云等互联网公司不再满足于服务互联网公司,把竞争重心转向政务云、工业云乃至农业云等更广阔的市场;运营商和传统硬件厂商也不希望只守住政务云,他们期待从传统企业上云的契机中分一杯羹。
事实上,政务云可分为自用型和对外服务型需求,前者一般要求采用本地独立云资源池,机房物理隔离,专线组网,不支持公网;后者则服务于分支机构或社会用户,采用公有云架构,支持公网访问,这是阿里云和腾讯云参与最多的部分。
而为了确保云的稳定和安全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单位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公有云和私有云,转而选择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云”。
这就成为阿里、腾讯和华为在政务云的突破口,特别是华为云,2016年其与中国电信联手华为推出“天翼云3.0”,被业界视为双方联手进军“云计算2.0市场”的信号,即中国电信提供网络IDC等基础资源及运营、服务基础能力,同时提供渠道和客户资源;华为则提供硬件、软件、相关技术及配套服务。
与国外相似的,目前除了中国电信外,国内的运营商都已经几乎放弃“抵抗”,转而为阿里云和腾讯云做嫁衣。而一位中国联通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中联通目前已经基本不再投入云计算研发,其云服务产品正来自腾讯云和阿里云。
但某种程度上来说,运营商、硬件设备商和纯互联网背景的云计算厂商又互为竞争对手。以华为和中国电信的合作为例,一方面华为可以为天翼云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天翼云为华为云带来早期的客户资源;但另一方面中国电信也面临着华为云的竞争,一旦华为云壮大后对天翼云也是潜在威胁。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