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7公斤苹果 周恩来总理寄回10元钱 ”续:寄苹果的下乡知
2018-07-02 21:07:12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振洲
多年来,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局长马正标一直有一个心愿——找到一份档案的主人公杨根生。下乡知识青年(以下简称下乡知青)杨根生多年前给周总理寄去苹果的事情被记录在档案中,杨根生却在返城后失去消息。让马正标惊喜的是,近日,66岁的杨根生主动联系洛龙区档案史志局,首次披露了当年给周总理寄苹果的过程和用意。


见到杨根生(左),马正标很高兴
多年来,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局长马正标一直有一个心愿——找到一份档案的主人公杨根生。下乡知识青年(以下简称下乡知青)杨根生多年前给周总理寄去苹果的事情被记录在档案中,杨根生却在返城后失去消息。(>>>新闻回顾)
让马正标惊喜的是,近日,66岁的杨根生主动联系洛龙区档案史志局,首次披露了当年给周总理寄苹果的过程和用意。
1 看到周总理面容消瘦,他买苹果寄往北京
日前,在涧西区瑞都公寓杨根生的家中,《洛阳晚报》记者见到了他,听他讲述了当年的事情。
杨根生说,1971年2月,他以初中毕业生的身份来到我市郊区李楼公社穆庄大队(今洛龙区李楼镇穆庄村),成为一名下乡知青。
1973年10月,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一行来到洛阳。10月14日,周总理陪同特鲁多参观了龙门石窟。
“我在报纸上看到周总理来洛阳的新闻照片,觉得周总理面容消瘦,应该是为了工作很操劳。”杨根生回忆,他就想着能为周总理做点什么。
1974年10月6日,杨根生到老城区办事,看到市场上有人卖苹果,他想起之前周总理来洛的情形。“苹果是洛阳本地产的红玉品种,口感酸甜,我就买了7公斤,想寄给周总理。”杨根生说,当时,苹果的价格是两毛钱一公斤,知青一天的工资是五六毛钱,“苹果寓意平安,我希望周总理一生平安”。
买完苹果,杨根生又写了一封信。随后,他拎着苹果,步行到洛阳东站,将信和苹果一起通过火车托运到北京,收件人为“国务院办公室转周总理”。
2 收到苹果,周总理感谢之外还特意寄来汇款单
“苹果寄出去了,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周总理能不能收到。”杨根生说,当年10月中旬的一天,他突然收到国务院的一封回信(回信内容见下图)和一张10元汇款单。
“这封回信表明周总理收到了杨根生寄去的信和苹果。”马正标说,周总理不接受礼品说明他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
杨根生同志:
你寄给周总理的信和苹果,已转交总理了,总理对你的心意表示感谢。因为总理一向不接受礼品,所寄苹果又不便退还,现遵总理所嘱从自己的工资中给你寄去人民币十元,作为你买苹果和邮寄等费。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希望你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认真看书学习,努力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锻炼成长!
国务院办公室信访室
一九七四年十月十四日
3 低调做人,他严守给周总理寄苹果的秘密40多年
杨根生说,他收到回信非常激动,就把这件事汇报给当时的穆庄大队负责人,之后层层上报到中共洛阳市郊区委员会。
1974年12月19日,中共洛阳市郊区委员会办公室下发通知,将国务院办公室信访室回复杨根生的信,印发给各公社党委、基层党支部,希望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和知识青年认真学习。
1991年8月,文件和回信作为档案存档,2001年,郊区更名为洛龙区后,该档案保存在洛龙区档案史志局。2010年,马正标听说此事后,将这份档案找了出来,展示在洛龙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那时起,马正标就开始寻找档案的主人公杨根生,可寻找过程如同大海捞针,马正标向洛龙区李楼镇穆庄村负责人打听杨根生的消息,一直一无所获。
2012年1月7日,本报以《收到7公斤苹果,总理寄回10元钱》为题报道了杨根生给周总理寄苹果的故事。遗憾的是,当时未找到杨根生,故事的详细内容也无从得知。
“我1975年8月返城,到一拖工作,一直干到退休。”杨根生说,离开穆庄村后,他一直保守着给周总理寄苹果的秘密,没有对他人提起过。“那封回信的内容我能背下来,我一直牢记周总理的回信和嘱托,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