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方面,vivo也补齐了进度。在手游用户日益增多的今天,出色的游戏体验已经不是智能手机的加分项而是必选项。vivo NEX 内置Adreno630显示芯片、搭载HPUE和4x4MIMO多重天线技术;工程师团队改写安卓系统的进程调度机制,与腾讯、网易分别合作成立了游戏实验室,与Unreal Engine虚幻引擎中国达成技术合作,并对头部游戏进行深度优化。
在配置、屏幕、拍照、音质、AI和游戏上,vivo NEX都至少达到了行业上游的水平。
从不出错到谋突破
在新品频发的季节里,vivo NEX绝不是一款凑数、刷存在感的产品。从vivo这一路走来的路线上我们就能看出,在这个节点上发布的 vivo NEX 任重而道远,承载了vivo向高端定位、品质取胜转型的重任。
vivo不是智能手机市场的元老。2009年前后,随着功能机退出市场,“中华酷联”依靠运营商渠道在智能手机市场实现了份额的快速提升,一度占据国产手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2014年起,随着运营商宣布连续三年大幅降低终端补贴策略,国产手机面临寒冬。
也正是在此时,小米在互联网渠道上强势发力,一度以6.35%的市场份额超过中兴跻身全球前五,使“中华酷联”的市场地位受到强烈冲击。除了华为之外,联想、酷派、中兴相继陷入困境。
而vivo彼时在做什么?
它既没有加入那场运营商的狂欢,也没有选择跟随小米进军线上。vivo选择了扎进线下渠道,通过扩张实体店面站稳脚跟。
vivo通过大量开设线下店铺占领三四线城市,冠名爆款节目,签约头部明星,铺设户外广告……总之,提高曝光量,霸占消费者的“眼球”,以快速扩张的线下渠道占据市场。
“当时没有做运营商渠道的原因,是我们认为做产品最终是要成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而不是运营商满意的产品。”倪旭东如此解释道,至于线上品牌,“我们认为,用户对于手机品牌的概念是不分线上与线下的,只要做到服务统一就是一个品牌,况且当时vivo也没能力做第二个品牌。”
进入市场容易,难的是活下去。对于vivo来说,在市场激变的环境下,要做正确的事情不犯错,难在面临每个阶段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vivo做出的正确选择,就是专注于拍照和音质,将这两点做到业内拔尖的水准。从2011年发布第一款手机至今,vivo的产品基因从未改变,其主推的Xplay和X系列,始终聚焦拍照和音乐。
2015年Q4,vivo以33.8%的增速实现出货量1100万台,占据中国智能手机市场9.4%的份额,位居第五位。2016年Q1,vivo在中国出货量同比增速达到121.7%,进入中国市场前三,在全球市场的增速达到123.8%,进入全球市场前五。
2015-2016两年中,vivo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增速放缓甚至萎缩的情况下,逆势实现增长。而这段时间也正是小米在供应链失配和面对OV线下围剿后,出货量大幅削减的时期。
这样的成长路径让许多人将vivo的成功归于“营销”,但事实并不尽然。2017年,vivo以35.71%的用户留存率成为中国市场除苹果外最具“忠诚度”的品牌,位列安卓阵营第一。
如此之高的用户留存率不是营销能做到的,它依赖的是产品本身。正如倪旭东所说,对于品牌来说,产品是基础,营销是放大器。作为一家聚焦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如果产品和服务没有做好,光靠营销,它会死得更快。
所以,在产品品质的把关上,vivo也从不犯错。
不犯错,让vivo一路也算顺利地走到了今天,进入智能手机的决赛场。然而,到了这个阶段,光考虑不犯错显然不够了,智能手机红海中,不进则死,没有人能够例外。
这次,vivo通过vivo NEX向外界证明了其在研发上的用心和在创新上的决心,它的卖点并不只是一块屏,而是代表了vivo从巩固了近8年的影音、拍照长板中走了出来,在积淀数年之后开始了全面的研发突破。
产品的突破,折射的是其身后企业战略的转型。
2017年4月,vivo召集众多手机行业供应商们到东莞总部,向供应商们传达了一个信号:vivo要调整合作方式和节奏,一改之前的技术跟随策略,加码科技创新,在涉及手机创新的关键领域提前布局,要把技术跟踪、合作的周期提前到18个月,甚至36个月。
如今,vivo已在深圳、东莞、南京、杭州、北京、美国硅谷和圣地亚哥成立了七个研发中心。深圳侧重软件应用,东莞长安进行硬件研发,南京和杭州侧重拍照以及图像算法,北京重在5G的研发与应用,美国的两个研发中心主攻专利和人工智能。
这样的部署足以体现vivo的野心。
随着产品研发逐渐实现突破,viv也升级了品牌营销策略。赞助达沃斯论坛、成为NBA合作伙伴、签约NBA球星库里、赞助俄罗斯世界杯、选择年轻有实力的明星代言……vivo的重心已经从娱乐节目向更高端的政经和体育活动转移,向消费者展现的品牌形象也更加积极向上。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