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Board#11:随时上门的「关门经济」;Facebook 未来的隐患;让苹
2018-06-18 14:13:13 来源:易采站长站 作者:王振洲
Dave 表示,苹果不起诉华为和小米的原因和它不起诉 LG、步步高、联想、索尼、华硕等公司是一样的:他们并没有侵犯苹果的专利。但三星不一样,三星不只是「借鉴」了苹果的硬件设计(取证发现三星的经理曾在邮件中表示要把产品做的「更像苹果」),更重要的是,它基于 Android 的品牌定制 UI 界面 Touchwiz 从 iOS 上「拿来」了许多要素,而这些要素在当时原生的 Android 系统上是没有的,且倘若苹果目标直指整个 Android 系统,那它要状告的就不只是谷歌,还有无数上面所列的手机制造商们。
另一方面,硬件上的专利更难说清来由,比如 iPhone 申请了多点触控的专利,但触屏、触控笔甚至是掌上电脑的相关技术在 iPhone 诞生十几年前就出现了。苹果曾试图起诉过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但结果都是「自食其果」。这两家公司多年来在手机产业积累的专利技术使它们反诉了刚进入该产业的苹果公司,最后苹果只得和两家公司庭外和解,赔钱了事。而在科技产业,专利早已不只能当护城河,反过来也是一种筹码。如业界老大哥 IBM 有一个专门的法律团队就负责申请专利,大大小小的专利都申请一遍,然后通过交叉授权的方式来赚取「授权费」。苹果曾试图抵抗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但被状告多次后还是乖乖掏钱了。这种交叉授权的方式在业界已经成了一种技术流通的合法手段。在 2015 年,华为从苹果那里拿到了 98 项授权,但反过来,苹果从华为那里拿到了 769 项授权,那年华为在研发上投入比苹果多 6 亿美元,就专利而言,苹果才是「弱势」的那一方。
原文链接:
延伸阅读与参考:
2011 年苹果起诉三星的诉讼记录和分析()
苹果的专利汇总()
《小米受专利所制的全球扩张计划》()
科技「艺术」:一周里,我每封邮件都用 Gmail 的「智能回复」
我们曾在上一期 TechBoard#10 中推荐过《我的手机想让我说「谢谢」》这篇文章,文章作者 Evan Selinger 由一次 Gmail 的「自动回复」引发了他对通讯中参杂「智能技术」的伦理思考,而早在 Evan 发现自己 Gmail 会自动回邮前,Mike Brown 这位科技记者就在去年 10 月的一周里,只用 Gmail 的「智能回复」来回每封邮件,并发出了「计算机能替代人类发声吗」的疑问。

Mike 的方法很简单,就从 iOS 的 Gmail 应用中给出的三个「建议回复」中点选一个,他原本以为这个特性在诞生初期会很「笨拙」,没想到「智能回复」表现得很出色。Gmail 通过语言的分层模型和机器学习捕捉到了 Mike 的语气,比如在表达夸赞上,会使用「nice one」和「brilliant」这种更英国式的说法。Mike 引用了谷歌高级研究科学家 Greg Corrado 对「智能回复」技术的解释:机器学习系统会「捕捉」到邮件情景、写作风格和语气,这种技术比任何程序员输入的硬性规则更好、更人性、更优雅。
尽管有些许时候「智能回复」并不如 Mike 所期望,比如它会对 Mike 收到的新闻稿给出让对方误解的带有讽刺意味的回复,但大多数时候,Mike 还是很满意这个方便的新特性……直到他产生了愧疚感。「当回复的内容越来越充实,收件人也意识不到这是电脑发出的回应时,我感觉我是在骗人,我想喊出来:『我在这封邮件上什么都没付出!』」在实验结束后,Mike 的一个朋友回复道:「我都没有意识到,因为你总是说『好极了!』」。Mike 卸载了 Gmail,但也怀念它的「智能回复」,他在实验的一周内,发出了比以往更多的邮件回复,Mike 认为,谷歌想助他发声并期望无人觉察到异常,但如果这能使得人们沟通得更频繁和深入,或许也不是件坏事。
原文链接:
一种关注:新的换脸 AI「真的」有些可怕
在去年的图形学及互交技术特殊爱好者盛会 SIGGRAPH 上,一种由 AI 驱动的名为「Deep Fakes」的换脸技术亮相,该技术引发社会争论的同时也引爆了社交媒体,各平台开始监测并封锁名人和政要的「假色情片」。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