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市场,什么时候重视销量,何时重视利润,应该讲一个时机与势。在人口红利期,可以一手抓销量一手抓利润,低中高端全面布局铺开,全面收割低中高各个市场领域的用户。在行业成熟期与品牌溢价的提升期,需要优先重视利润,主打中高端。而对于完全可以主导高端市场的苹果来说,可以利润优先于销量。但在行业的饱和期与瓶颈期,销量比利润或许更重要。比如在今天,人们记住的是小米出货量与销量狂涨多少个点,涨势超过华为OV,而不会去看它主导增长背后的核心产品只是千元系列的红米。
对于国产手机来说,销量下滑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尤其是对于在供应链与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控话语权的国产企业而言,一旦销量下滑,给外界的印象往往是衰落的信号。对于手机市场来说,要讲一个势。
在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成王败寇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利润维度。销量、出货量等数据永远是最直观与最具说服力的,比如说,若一家手机厂商卖四千元一部一年可以卖1000万台,但另一家卖千元机可以卖1亿台,人们会迅速被卖1亿台的厂商吸引注意力并认可后者的成功与前者的失败,因为后者的数据冲击力太大了。而对于许多普通消费者而言,始终都存在跟风与从众心理,它们会记住哪款手机火,火的手机大家都买我买肯定不吃亏,小米就是善于用数据包装自己的厂商。
消费降级,年轻人不再依赖品牌彰显自身的个性
与小米类似的是拼多多的突然崛起,拼多多主打的就是一个消费降级的性价比市场,而拼多多、趣头条等这种从低端市场与消费降级市场崛起的明星产品,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整体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趋势,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总体上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有钱。另一个是网易严选,找那些名牌的代工厂,用差不多的材料,做出接近品质,但短板在于没有品牌溢价,因此售价很低,但是严选的崛起也是消费者开始注重品质与产品性价比而非品牌的一种消费心理动向。
所谓的消费降级本质即在整体经济不景气、收入增长趋缓的情况下,人们对奢侈性的消费支出减少,从而趋于更加理性化和合理化的消费,注重产品性价比,而不会轻易付出更多的溢价去购买性价比低的商品。
过去人们常说的“口红效应”即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不过他们倾向于购买比较廉价的奢侈品。而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口红效应在西方国家是成立的,但在中国似乎不全是。
从另一方面来看,手机这种消费品经历了极度丰富的供给阶段之后,加之各厂商的产品的差异化不明显,它的炫耀属性越来越低,而今天的年轻人的个性越来越多元,宅、丧、佛系文化等低欲望文化影响下,不少人开始倾向于够用、实用主义,而不在乎商品的附加品牌价。
或许这种消费心理趋势的变化也引起了华为OV的注意,而低端市场的出货对于拉动整体的颓势非常重要。
长时间的心智占领,小米其实已经构建了低端市场品牌的门槛
但智能手机市场的消费降级,并不是降低体验、个性、品味、态度,相反,小米可以说在一个足够低端的市场,也做到了一定的个性与品味,毕竟,它从性价比与功能优势起步,到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从而从大牌手里争夺到更多的话语权。
或许在多数人看来,低端市场是没有门槛的,那些做中高端的品牌要向下俯冲至低端,收割市场份额很容易,但其实并非如此,这种策略在市场早期可行,目前市场成熟期小米品牌已经固化的情况下已经越来越难。
因为小米通过这么多年一直坚守低端市场,而且产品口碑与质量没有大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低端与性价比的代名词,并且主导了用户心智与选择——即人们目前已经认可了在相同的价格下,小米产品的品质可能是最具性价比的,你即便在低端市场做到价格跟小米一样,在大众心目中,小米可能在软硬件层面配置更好,在利润层面要比其他品牌更低,这契合了低端市场用户贪便宜的心理。
说到底,这种用户心智的占领本身也是品牌上的门槛,因为低端市场消费者可能已经不再相信华为OV或者其他品牌能够在同样的价格下,能做到比小米还要更让利。而本质上,如果在低端市场开火,主力战场可能依然在线上,因为线下渠道毕竟要给经销商留利润空间,线下铺货不划算。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61号